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457今日阅读:22今日分享:22

政治开卷考试中图表式问答题的解题策略

指导学生做思想品德考试主观题的方法之一
工具/原料

九年级书本、笔

方法/步骤
1

图表式问答题在这几年中考中连续出现,许多同学在解这些题目时往往觉得无处下手,得分率很低。为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得分率和解题能力,以下就结合两个例题来谈谈该类题目的解题策略。题一:我国的人口增长(单位:亿人) 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2000年12.277.252010年(预测)13.658.522020年(预测)14.438.60注:(1)2005年1月6日零点,我国内地人口达到13亿;(2)目前失业问题成为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问题。问:(1)表格反映出我国面临着怎样的人口问题?(2)联系所学知识,谈谈如何解表格中反映的问题?题二:2003年江苏城乡居民收入与区域经济发展情况项目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国内生产总值苏南苏北总量9262元4239元7823.2亿2716.6亿比上年增长(%)13.26.115.912.5问:(1)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2)针对图表,江苏省委提出了加快苏北发展的战略体现了我们学过的哪些观点?

2

一、教师要教会学生审题。审好题是做好题的重要前提,认真审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每个表格前的标题(或表格前归纳性的语句)。因为标题往往是材料的简要概述,也是图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的也应该是该图表的中心意思,对理解图表材料的中心观点有十分重要的提示作用。如果没有标题,要自己归纳总结,进行概括。这个思维过程实际上就是提炼材料、图表观点,揭示图表、数据等所反映的现象或问题的过程,这样就会对表格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如题一,就是讲的有关我国人口增长的问题;题二就是讲的有关江苏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这里特别是题二,审表格前的标题尤为重要,学多学生会提笔就回答是“全国的……”而不是“江苏”就是没有认真审题,就会失分。(2)审表格内容。图表的内容多数是数据,反映的是不同时间或不同类别的经济社会现象,注意对每个表格中具体内容作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并弄清楚每个横纵向所比较的意思,这样对表格所要表达的意思就能全面把握,总观数据的起点和终点,并注意审读图表中有关数据、线条的变化发展趋势,从变化趋势中发现问题。如果图表中有两组及两组以上变量,要对不同变量进行比较分析,并尽量直接明确表述出两组变量之间的大小或升降、增减关系,少用或不用有差异、不同等模糊词语表达。如题一,从纵向看,比较2000,2010,2020三个时间增长;从横向“总人口”看是总人口不断增长;“劳动年龄人口”看是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增长,就业压力大。表二,从每个纵向看,就可以看出“城农的经济指标”实际上可以看出的江苏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苏南,苏北差距大。做到这样就可以面面俱到,防止失分。(3)要注意表格后面有没有注释说明,这个注释说明的内容往往对解题有很大的帮助。注是对表格中存在的问题的补充,它弥补了表格中无法体现的内容,也是图表材料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也包含着重要的信息,不可忽视。如果以为仅是注释,无足轻重,就有可能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图表的中心观点,或不能解释两个及两个以上图表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解答失误或不够全面完整。如从题一的注释就可以看出表格所表达的内容一定要有关我国的总人口和就业人口的压力方面的知识点。(4)审表格题的设问。审设问能定位材料限制的知识范围并明确大体方向。审读设问要做到:第一、定型——明确问题是属于什么问法的题型,然后按照题型的要求从不同角度去答题。如表一第一问是问的反映了什么问题?只有答出问题就可以了,如果改成说明了什么问题,不仅要回答反映的问题,还要加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回答。第二、定点——明确材料限制的知识范围,是属于道德、法律、国情还是心理方面的知识。第二、搞清设问方向及有无特殊要求,并依据题目要求把设问与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所读材料更具有指向性、有效性和综合性。第三、注意特定时间——特定时间有着特定的含义和意义,他们实际上给我们提供了隐藏的经济背景、社会状况。可见,某些经济现象的特殊意义,对我们全面理解和把握图表材料的中心观点有重要启示,不能把他们等同为普通的时间。如,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978年是改革开放,进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等。第四、有几问,问的什么。带着问题看表格对弄清题意有很大的帮助。有些同学在看了表格后,连问题都不认真看就答题,往往出现漏题,不符合题意失分情况。(5)注意该题与课本上哪些知识点相联系。这样有助于你找到表格所要表达的知识点的切入口。通过前面对所提问题的分析,积极发散思维,在明确解题思路后,找出“材料”和“提问”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即“材料”或“提问”体现了教材上哪个或哪几个知识点。紧扣教材知识点,用教材的知识解答各类问题,这是解答材料分析题的关键。切记,寻找的知识点要多点,答案要完整一点。切忌,只泛泛而谈,结果既花时间又失分数。。(6)要通盘考虑,提炼中心。有时表格从横向纵向每个层次讲的意思很多,此时就要结合问题,把符合表格的最佳意思提炼出来。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全面性和逻辑性,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回答。在阐述原理时,要注意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观点要鲜明。在涉及多个知识点时,要考虑其主次先后,做到条理清楚,结构严密,层次分明。

3

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使知识系统化。开卷考试对于知识的需求已不是单一的原理或局限于某一课的知识,而是要求综合运用几个原理或几课的知识融会贯通,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运用。如题二的第二问,就要从党的三个代表、宗旨、性质、社会主义本质、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反展观等多角度去考虑。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现在政治考试的范围一般是初初一到初三的教材,按考试说明,知识点繁多,此时应把结合考试说明把初一到初三的相关知识点融合起来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体系。指导学生利用课题、框题、目题把握教材结构和主干知识,学会构建知识框架。在复习指导之前,首先思考课题是什么,在这一个部分里,这部分知识和其他知识之间是什么关系;每一个部分下有几个目,目与目之间又是什么关系。这样就为整个部分搭了一个架子,在此基础之上再具体的看内容,大大小小的知识点再往架子上放,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知识框架,书就会由厚变薄,知识就会由少变多。一提到某一方面的知识,就会立即想到,它属于哪一体系,如何组织回答;一遇到某一问题就知道属于哪一范围,运用什么知识,通过什么途径解答,难题就很容易了。考点是死的,无法灵活运用,只有通过建立知识体系,把一个个考点融入到体系中,才能在动态中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才能做到运用自如。除了按知识体系归纳,还要引导学生整理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把相同性质或相近的知识点一组一组的归纳出来,相当于数学上的合并同类项。如: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根本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人民、人民代表、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等

4

三、指导学生掌握答题的规范。考试中因为答题的不规范失分很可惜的。这里的规范是包括:第一、答题步骤的规范。即要做到(1)、按设问的先后顺序答题;(2)、准确表达有关的原理;(3)、围绕原理,紧扣表格和题目后面给分,分层论述;(4)、最后要归纳,要阐明自己的观点。第二、语言的规范性。即要用政治术语,不能使用“哇哈哈”的语言,也就是要用课本上的概念、原理、观点以及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切忌口语、土语、讲故事等,这样才能条理清晰,语言流畅,有理有据,说服力强,才能得高分。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