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759今日阅读:11今日分享:15

灯盏花的作用和副作用

1977年我国将灯盏细辛(灯盏花)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并批准了“灯盏细辛注射液”在国内广泛使用,其质量标准亦收入《中国药典》。“灯盏细辛注射液”“为灯盏细辛乙醇提取物的无菌水溶液。
灯盏花素作用
1

灯盏花素防治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普遍认为与血管功能障碍、代谢紊乱及神经营养因子减少、缺氧缺血,脱髓鞘及轴索病变等有关,其中醛糖还原酶(AR)活性升高、多元醇通路异常活化是DPN发病的重要机制,血管内皮源性功能紊乱致NO(一氧化氮)水平下降亦参与了DPN的发病机制,且NO水平下降与AR活性升高密切相关。长期高血糖可激活葡萄糖的多元醇通路,使红细胞AR活性升高,致使山梨醇在细胞内大量积聚,进而造成细胞肿胀。AR活性升高而激活的多元醇通路可加速细胞的氧化,减少细胞内NADPH辅酶,从而干扰NADPN为辅酶的多种酶促反应,Na+,K+一ATP酶活性降低也是糖尿病代谢紊乱导致多发性神经病变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内皮源性舒张因子的NO具有舒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NO水平下降可导致神经内膜血流量下降、减慢神经传导作用。NO的减少反过来会加速醛糖还原酶的活性升高,从而进一步加剧了DPN的发展。微循环障碍、血流动力学异常在DPN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疼痛、四肢麻木、乏力及感觉减退等。血管改变在电镜下可观察到毛细血管内膜和细胞周围基底膜增生,透明性变,糖蛋白沉积,管腔狭窄,从而导致神经缺血缺氧。目前尚无特殊治疗DPN的方法。灯盏花能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氧供应,增加Na+,K+.ATP酶活性,抑制醛糖还原酶(AR)活性,提高血中NO水平等作用,因而从DPN的发病机制而言,灯盏花素具有较全面的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功能,被众多临床医务工作者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防治。建议糖尿病患者平时适量运动,合理改善饮食,同时可结合逍食降压茶这类中医组方茶调治。有的糖尿病患者服用了某种“中药”,服药后尿糖消失,但这并不能表明药物有好的疗效,还必须查血糖,只有血糖也下降,并控制到正常或接近正常,才能判断为有效。灯盏花素在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四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缓解四肢麻木、疼痛和提高膝腱反射等方面优于常规用药甲钻胺(日本产品名为弥可保),且价格低廉。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吴静等人发表了“灯盏花素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64例Ⅱ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空腹血糖均控制在6—8mmol/L左右,随机分为两组:灯盏花素治疗组34例,甲钴胺对照组30例。两组病人降糖和饮食治疗保持不变,灯盏花素组给予灯盏花素注射液50mg加入250ml生理盐水中静滴,1天1次,共3周。甲钻胺组予甲钴胺7500p。g肌注,1日1次,共3周。治疗前后观察①四肢麻木、疼痛、感觉及膝反射变化。②检查神经肌电图,得出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nerveconductionvelocity,SNCV):右侧肢体的正中神经(中指至腕)、尺神经(腕至肘)、胫神经(踝至胭窝)和腓总神经(腓骨小头至外踝)的神经传导速度。③红细胞醛糖还原酶(aldosereductase,AR)活性测定。④血一氧化氮(NO)测定。⑤空腹血糖(FBG)测定。⑥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四肢麻木、疼痛、感觉减退等症状基本消失,膝腱反射恢复正常,肌电图SNCV之增加大于5mm·S-1或恢复正常。有效:上述症状有一项以上明显减轻,膝腱反射虽未完全恢复正常,但肌电图SNCV较前增加<5mm·s-1。无效:上述症状均无好转,膝腱反射无改善,肌电图SNCV无变化。

2

灯盏花素治疗高脂血症疗效优于复方丹参河南省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孟胜喜等人发表了“灯盏花素注射液与丹参注射液治疗高脂血症的比较”。85例高脂血症患者符合1995年中国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指导原则》,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35例。两组治疗前临床症状轻重和血脂高低程度无显著性差异,具可比性。‘治疗组用灯盏花素注射液50mg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500ml中静滴。对照组用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中静滴。两组均1日静滴1次,2周为一疗程,于治疗前1周开始至治疗结束停用其它降血脂药物。观察指标:用药前后空腹抽血测定血脂。TC测定用酶法PAP,TG测定用碘硝基四吡唑比色法,HDL—C用磷酸镁沉淀法。疗效评定: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疗效评定标准,分为4级:临床控制: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各项检查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消失,体征基本消失,血脂检测达以下任一项者:①Tc下降≥20%;②TG下降≥40%;③HDL—C上升≥0.26mmoL/L。有效:血脂检测达到以下任一项者:03TC下降≥10%,但≤20%;②TG下降≥20,但<40%;③HDL—c上升≥0.10mmoL/L。但<0.26mmoL/L。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血脂检测无明显改变。

灯盏花素的副作用
1

专家对“灯盏细辛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作过综述,认为该品的不良反应类型有五类:①过敏性休克:灯盏细辛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内静脉滴注,20滴/min。当液体输入约300ml时,患者感全身不适,寒颤,面色苍白,继之面部潮红,烦躁,大汗淋漓,呼吸困难。体温41.2℃,脉搏134次/min,呼吸38次/min,血压75/40mmHg……。考虑为灯盏细辛注射液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即停药,吸氧,予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异丙嗪、多巴胺等治疗,约10h后恢复正常。②皮肤过敏反应:予灯盏细辛注射液4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内滴注。3天后患者双下肢胫前皮肤出现散在红色丘疹,瘙痒,未处理,于第6日双下肢、双后臂对称出现密集皮疹,瘙痒,立即停药,次日皮疹逐渐消退。③胃肠反应:灯盏细辛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滴注,输入100ml时,患者感恶心、头昏,呕吐1次。次日起床症状消失,再输入灯盏细辛注射液时上述症状反复出现,立即停药。改用其它药物治疗无不适。④高热: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灯盏细辛注射液30ml静脉滴注。输完后患者周身不适,测体温38℃……予头孢唑啉钠59加入葡萄糖250ml静滴后体温不降反升至42℃,后改用头孢典松钠静滴,安痛定肌肉注射,体温仍不降,同时患者前胸后背部出现淡红色斑疹,有瘙痒感。静脉注射艾司洛尔,同时应用地塞米松注射液及受体拮抗剂等抗过敏药,体温逐渐下降,皮疹亦逐渐消退。⑤血压下降:静脉输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加灯盏细辛注射液20ml。二例患者当输入5min和10min时,患者出冷汗,全身不适,胸闷,面色苍白,血压分别为83/45mmHg和75/45mmHg。立即停药,取平卧位、吸氧,用地塞米松静滴和苯海拉明抗过敏治疗。2h后血压升至120/83mmHg,病情好转。

2

静脉滴注灯盏细辛注射液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是:①灯盏细辛注射液由灯盏细辛植物提取,经过加工后的注射液可能不纯,进入人体后产生一系列过敏反应;②本品使用说明书未注明不良反应,考虑少数患者为特异性过敏体质,推测以前曾应用灯盏细辛类药物,或使用可刺激机体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当再次使用该药时,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从而导致严重的过敏休克;③本文显示,灯盏细辛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尤其既往有过敏史的患者更易发生,故过敏体质者,应慎用。云南生物制药厂1997年刊印的《云南灯盏花注射液全国临床应用交流会论文汇编》第16页也认为“灯盏花注射液输液不良反应:偶见发烧与皮疹。该药早期制品可能因工艺或监控等不足,个别药液中混入微量杂质,I临床曾发生0.3%不良反应。发冷、寒颤、发热,体温曾在38.5~40℃之间,持续2h自行缓解,次日在用此药输液,可不再发生类似反应。一旦发生,即时停药,肌注氟美松10mg,或联用阿托品0.5mg(或654-2,10mg),20min后即可解除,反应未造成不良后果;另有数例出现皮疹,停药数天后皮疹自行消退,再输同样药液未再出现皮疹。上述两种不良反应,无法证明是对黄酮的过敏反应。”铁道部第二十工程局中心医院徐京华等人曾报道:“我院在治疗1260例患者中有3例发生过敏反应,提示灯盏花注射液可导致过敏反应,其原因:一方面可能与机体过敏性体质差异有关,也可能因工艺或监控不严,个别药液中混入微量杂质。”上述报道说明,无论I临床应用以灯盏花中的总黄酮为药效成分制成的灯盏细辛注射液,还是用以灯盏花甲素、乙素,以乙素为主的混合物制成的灯盏花素注射液,还是注射用灯盏花素(冻干粉针剂),都出现了过敏、高热、皮疹或皮肤发痒的不良反应,似乎上述不良反应系由灯盏花黄酮所引起。但是,用较纯的灯盏花乙素进行毒理学和药代动力学试验时,又未发现上述不良反应或任何毒副作用。显然,上述不良反应是由于药物的生产工艺未能将非灯盏花素杂质去除所致。在本书编著者主持指导下,经昆明科技人员研究证实,上述不良反应系由于制剂中存在的非灯盏花素杂质所致。这些杂质有甲醇可溶性的和甲醇不溶性的。改进生产工艺,去除这些杂质制成的注射用灯盏花素(冻干粉针剂),经云南省卫生厅指定四家医院进行大剂量(150mg/(次·日))临床试验,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该项研究成果曾获昆明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云南省政府星火一等奖。用该工艺生产的注射用灯盏花素在全国使用3年,均未发现1例上述不良反应。

3

云南省卫生厅云卫药处发(99)第121号关于注射用灯盏花素进行临床试验的批复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云南省红十字会医院、昆明医学院附一院、昆明医学院附二院:昆明生产的“注射用灯盏花素”,自用于临床以来,医生普遍反映,原规定剂量较小,需加大剂量疗效才好,目前不少医院已用至100—200mg/(次·日),使用基本安全,但也有不良反应发生,特别是怕冷、发抖等热原样反应的报道,经该厂查明原因,认为主要是原制剂中所含杂质引起,而非灯盏花素本身的不良反应,经改进工艺后的制剂,家兔大剂量进行热原检查表明,比原工艺所得产品质量有明显改进,经临床试用(120mg/(次·日))也未见热原样反应,为考核验证灯盏花素在大剂量(150mg/(次·日))静脉滴注时的安全性,该厂已制备出一批改进工艺后的注射用灯盏花素,经质检、安全及热原检查均符合规定,要求进行100例l临床验证。经我处研究,要求,拟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云南省红十字会医院、昆明医学院附一院、昆明医学院附二院等四家医院进行。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任临床验证组长单位,负责整理试验总结资料。临床试验的有关药品及经费由生产单位承担。

4

每1ml中含总黄酮作为无水芦灯计算,应为2.25—2.75mg。”即灯盏细辛注射液的药效成分是灯盏花中的总黄酮。1996年灯盏细辛注射液增加“云南灯盏花注射液”用名,其药效成分仍为“灯盏花总黄酮”。1998年又恢复原名为“灯盏细辛注射液”,其药效成分为灯盏花总黄酮。生产厂家告诫该品的不良反应为“在临床应用中,出现偶发性输液反应,表现为寒战或皮疹。寒战多在输液后1~2h出现,肌注地塞米松5mg加654-25mg后反应可中止。部分患者可继续输液,部分患者停药1—2日再输液无此反应,所有反应者无不良后果。极个别患者出现皮疹,停药后皮疹逐渐消退。总反应率为0.3%”。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