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296今日阅读:19今日分享:20

备考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

从2015年开始,高考全国卷就新增加了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2017新大纲明确提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语文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内容。从近3年高考对此考点考查情况来看,常见的考查角度主要有:①古代政府机构;②官职的升迁;③科举;④古代的称谓、礼法习俗;⑤古代的时间与地理方位;⑥文学典故与常识;高考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如同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也是一个由课内到课外的一个牵引拓展的过程,许多知识来自课内,只要能够把文中出现的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记牢,就能轻易解答此类题目
方法/步骤
1

2016高考全国II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相关教材:《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相关教材:《陈涉世家》:“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相关教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相关教材:《伶官传序》:“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2

2017高考全国II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相关教材《张衡传》:“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相关教材《牡丹亭·耽试》:“这等姑准收考,一视同仁。”)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相关教材《老学庵笔记》:“ 赵正夫 丞相薨,车驾临幸。”)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相关教材《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方法/步骤2
1

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广,诸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名号、礼仪和宗法等等,因此,我们在备考时应该遵循以下几点:1、关注课文中出现的文化常识,以便触类旁通。重点关注:人的称谓、官吏任免、科举制度、古代地理知识。如与科举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2、概括总结同义别称的词汇。如:擢、拔都是“提升官职”的意思。拜、除、授等同为“授予官职”的意思。3、结合实例快速识记。如:“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2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甫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B.李商隐的诗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文辞清丽,意韵深微,好用典,有些诗较晦涩。 C.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七言之分,律诗通常每首八句。《锦瑟》是一首七律。 D.《马嵬(其二)》与白居易的《长恨歌》取材于同一故事,是一首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昏庸的唐玄宗。

3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辨理”有“申辩”等含义,文中有“辨析审理案件”的意思。B.“致仕”指官员交还官职,类似于今天的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C.古代官员为去世的父母在官府内闭门守孝叫“丁忧”,遭逢母丧事叫“丁母忧”。D.“侍读”是官职名,其主要职责是陪帝王或皇子读书,为其讲学,供其顾问。

4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罪己之诏,通常出现在君臣错位、天灾、政权危难之时,是帝王让臣子自省的诏书。B.门客,是贵族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战国时期。C.封五百户,朝廷封功臣土地和人口,“封五百户”就是赏五百户的赋税作为他的薪金。D.太保,是古代的三公之一,职位仅次于太傅,亦指太子太保,为辅导太子之官。

5

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辰,是天干地支纪年法,源于中国。把十二天干与十二地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B.侯伯,古义有三项,其一指侯爵与伯爵;其二泛指诸侯;其三指诸侯之长。本文是第二义项。C.千仞,形容极高或极深。仞是古代的计量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文中“山千仞”极言山之高峻。D.笔砚,毛笔和砚台,文房四宝中的两样。文房四宝指的是笔、墨、纸、砚。“笔砚”有时借指文墨书写之事,如“苦心笔砚二十余年”。

6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隋唐时,因为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故其地位在各科之首。B.漕运,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C.敕,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汉时专指皇帝诏书,南北朝后也指大臣的命令。D.袍笏(hù),古制,自天子以至大夫、士人,皆穿朝服执笏。笏,以玉、象牙或竹为之,按地位高低而不同。

7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对平辈或尊长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B.《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诗》《书》《礼》《易》并称为“五经”。C.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词表示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D.谥号,指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评定功绩,而给予他们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性质的称号。

8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保、武平,分别是北齐两位皇帝在位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B.中书舍人,官名。舍人始于先秦,本为国君、太子亲近属官,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掌传宣召命。C.迁,调动官职,分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升级叫升迁、徙;降级叫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来源:Z&xx&k.Com]D.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9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文官的任免、考选、调动等事务。B.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拜、拔、除、擢以及左迁等。C.祠亦称祠庙,是旧时祭祀祖先的建筑,相当于现在为纪念名人等修建的纪念堂。D.致仕,古人也常称致事、休致、致政等,指的是古代官员退休,回乡安度晚年。

10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B.“出为湖广左参议”中的“出”意为“舍弃、除掉”。《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中的“出官”也是这个意思。C.“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本文中指宦官,又称阉人、内官、内臣等。D.卒,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文言文中表死亡意思的词语还有“殇”“殒”“殁”“殂(cú)”“故”等。

11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者”,官名,春秋、战国时期置,为国君掌管传达、接待宾客及赞礼的工作。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C.“关外”,地理区域名,指山海关以东地区,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D.“睚眦”,发怒时瞪眼睛;睚眦必报是指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