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368今日阅读:84今日分享:32

光盘存储(3)

第一张CD光盘的诞生飞利浦涉猎光盘研究并不是因为计算机,而是出于改进家用录像带质量的需要。1968年,公司负责人皮埃特·克拉默接受开发部的提议,想用光而不是电磁方式来记录和放映电影。不过这是个未经董事会通过的项目,克拉默只能私自组团,来研究这种可以播放影像的光盘。光盘做出来了,克拉默亲自出马演示产品,但试验结果却让人失望。开启电源、点亮灯泡,屏幕上空空如也,唯一的效果是“嘶嘶”作响的杂音。即使换上飞利浦的王牌白炽灯,光盘试验的效果仍然是杂音。研究人员思前想后,一致认定问题出在光源,因为白炽灯再亮,也无法在1微米的区域内用光把信号运载给感应器。光盘必须采用更明亮的光束和更集中的光源,克拉默由此想到了激光发射器。那时已经能够制造氦氖激光管,一只激光管批发价为5000美元,成本虽高,毕竟自有。克拉默从库房里要出一支做试验,屏幕上出现预期的棋盘方格黑白图像,光盘研究算是初战告捷。克拉默董事会看到了希望,影碟、音碟(当时影音不能混存)同时上马,并让奥腾斯接手开发工作。1978年影碟率先投入音像市场,采用了老式唱片直径30厘米的标准。这种影碟并没有采用数字编码,存储的仍然是模拟信号,播放时再将其转换为影像显示在屏幕上,不过这种影响现在看来都比较模糊。90年代录像厅里的“镭射电影”只是这种技术的延续。影碟的上市相应的回报,飞利浦第一批出厂的影碟血本无归。绝望中的奥腾斯决定把光盘起死回生的“宝”压在音碟上。他的“杀手锏”是数字存储,即通过数字编码技术提高音质以对抗录音磁带。音乐CD的音质无需多言,直至今天还是高品质音乐的首选存储介质。奥腾斯还把音碟的直径缩小为12厘米,这一标准一直执行到如今。与CD光标大小一起成为标准的还有CD的容量,74分钟音乐,恰好能够演奏完著名指挥家卡拉扬最慢速地指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命运》的时间。1981年,CD光盘在首次CD光盘展示会上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激光光盘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奥腾斯压宝成功。1982年,索尼与飞利浦为CD盘制定了一套标准,由于标准书的封面采用了红颜色,人们习惯地把它称作“红皮书”。198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将这种数字音频光盘定名为CD-DA,即俗称的CD。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