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667今日阅读:39今日分享:10

互联网+时代为何说人人都是评论员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篇幅限制及对话语权利的垄断,随着各种评论也水面浮起。随时随刻可以发表自己想法、意见和建议,“人人都可以成为批评家”的时代已经到来。与此同时,权威声音的影响力偏弱,偏激与偏见弥漫着网络评论空间。在这样一个时代,现在一边看,一边可以在微信朋友圈吐槽,这种即时的互动是过去从来不敢想象的。线上线下界限越来越模糊,彼此交织在一起。但是,这种现象表现出人们及时能说出自己想法,而自媒体提供的这种互通的渠道,意见表达比过去更加畅通也更加容易抵达。       青年评论家们欣喜于互联网为发表评论提供了新渠道、新视野,同时也表达了这样的担忧:每个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发声,海量意见的生成,会造成专业性稀释,甚至容易催生一些非理性的批评。    “新媒体环境下评论要小心两种‘失语’的尴尬:一方面是权威话语不再被创作者和观众信奉,一方面是新媒体上众声喧嚣却未能有效抵达。”    “文艺评论现在变成了人人都可以表达意见的一种状态。这就要求职业评论人有更严格的操守和更专业的表达,有挺身去引领的责任和担当。”罗丽曾在广州发起了一个青年剧评团的活动,组织很多有志于参与戏剧评论也很热爱戏剧的年轻人一起来看戏,看完戏之后会留出一定时间进行讨论。通过这样的引导,她发现这些青年剧评的表达方式和观点,会慢慢变得客观和理性。“我们需要去引领观众,而不是附和和跟随。让评论者和创作者不再对立,这将是抵达批评彼岸的一个途径。”    在国家话剧院研究员颜榴看来,当下的戏剧是在科技与资本的双重压迫下必须做出的美学嬗变。这样一个时代的剧评,应是一种聪明而又到位的言说——俏皮而又活泼的态度,甚至是麻辣一点的文风,更适合读者的口味。更重要的是,这种生动的文风恰恰需要一种严肃的学风作为支撑,这二者有机结合才会造就更好的戏剧评论。    戏剧评论怎样才能跟戏剧创作产生一种互动关系?戏剧评论和戏剧研究的区别在哪里?此次论坛主持、导演王晓鹰表示,青年戏剧评论者不仅是一个戏剧的观察者、观看者,还应当是一个研究者。很多评论都是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需要有评论者的理论框架、理论背景,需要评论者能针对创作者的实践展开有效的评说,包括对其创作问题的梳理、解决问题的思考等,而不是一味要求创作者应该怎么做。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夏潮勉励青年评论家要加强理论学习,继承中国传统文艺批评的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推动文艺评论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