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953今日阅读:84今日分享:32

唐诗与音乐的交融性

1. 以声喻声  通俗一点,可以叫“拟声法”。就是用我们生活中一些常听到的声音来具体形象的比喻音乐声。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其中作者大量运用了以声喻声的手法来描写琵琶声的复杂多变。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这里作者妙笔描绘琴声如“急雨”般沉重舒长,如“私语”般细促清幽,如“珠落玉盘”般的圆润悦耳,如“莺语”般的婉转流畅,如“银瓶乍破”“刀枪鸣”似的铿锵雄壮,如“裂帛”般的强烈清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丰富多彩的比喻句,诗歌怎么会给我们带来如此摇曳多姿的美感。  2. 以形喻声  人的各种感觉之间是互通的,听觉的声音可以转化为视觉的形象。古诗中常常是用视觉所见的来比喻听觉所闻的声音,通过由声到形的联想,使音乐声更具有质感,这样,就会把音乐更生动的表达出来。高适在《听张立本女吟》中有“清歌一曲月如霜”的佳句。“清歌”是什么样的人们很难想象,而“月如霜”却是人人都可以见到的,看到了洁白如霜的月光,“清歌”的明净清凉,令人神爽的韵味就感受到了。  3. 以感喻声  唐代诗人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中,它不对琴家,地点,时间,做任何交待,而是紧紧扣住一个“听”字,诗的前半部分写诗人的“耳”中之乐,时而“昵昵儿女语”,时而“勇士赴敌场”,一会儿是“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不着一个“乐”字,却利用艺术通感把难于捕捉的声音特点转化为视觉形象。最后两句,把对颖师琴艺的渲染推向高峰,“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这种“冰”“炭”相交的巨大反差,一会儿把人引进快乐的天堂,一会儿又把人掷入苦难的地狱,叫人怎么受得了啊。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