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186今日阅读:133今日分享:12

寻找古时——三阳寨

从兰州出发,过定西沿天巉公路向东,越过重重叠叠裸露的黄土山丘,再从秦安向南穿过曲曲折折的葫芦河,便可看到一片郁郁葱葱开阔的沃野。这片沃野就是驰名陇上的天水三阳川。
工具/原料
1

考察

2

走访

方法/步骤
1

三阳川是一个地域性名称,目前行政上包括天水市麦积区的渭南、中滩、石佛三镇。川原是渭河和葫芦河交汇的地方,也是渭河上游较为开阔的谷地之一。这里的水利利用历史悠久,在干涸的黄土高原俨然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因此自古人口稠密,所谓“阡陌交通,烟井万家”,乃至今天仍是天水的农业人口的密集区。方圆不过十公里的土地,居民高达十二万,农业人口密度据说是世界之最,“良有以也”。  三阳川的得名一般认为来自“三阳开泰”的寓意,但在三阳川民间认为三阳是对此处地理天象的描述,整个川原呈椭圆并向东南倾斜,初升的太阳最早照见的是渭南镇青宁村,故这里有早阳寺,寺旁仍有一株千年古柏;落日最后一抹光线定格在石佛镇的张家寨,这里建有晚阳寺;而正午的阳光直射的是地处今天三阳川火车站的正阳寺,寺旁仍然罕见的存活两棵千年古柏。于是有早阳、正阳、晚阳,合称三阳。这种说法可能与三阳川四山合围,东南倾斜,导致在不同的村落会在不同的时刻看到日出日落有关。  三阳川的渭河入口环绕的卦台山传说是人文始祖伏羲演画八卦的地方,而接纳葫芦河后渭河的出口则是传说中大禹治水疏通河道的地方,那座山叫导流山。流行于民间的“两条土龙颠倒卧,两条水龙沿川过”、“九龙朝八卦,伏羲坐中华”的说法。都反映出三阳川特异的地理和悠久的历史。

2

那么三阳川的得名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按照史书记载,三阳的得名和命名最早可追溯到宋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年间。“三阳寨,开宝中筑,扼三都谷。庆历中置,开稻田四百顷,以捍贼路。管小寨十六。东至静戎寨四十五里,西至定西寨十三里,南至州三十五里,北至蕃界七里。”(武经总要》卷18【《武经总要》是一部宋代官修兵书,由曾公亮、丁度等奉敕编撰。】)  从宋初置三阳寨到明朝的三阳里以及今天的三阳川,这个名称已经沿袭至少1032年了。  今天人们登卦台,放眼三阳川,领悟羲皇演画八卦太极的时候,是否会想起这个三阳寨,它到底在今天三阳川的那个位置呢?  其实以上资料已经很准确的指明了三阳寨的大致位置,就是三阳寨扼守三都谷,筑堡时间为开宝年间,而设置为寨的时间在庆历年间(庆历(1041年十一月-1048年)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总计管理十四个堡子,而且为了阻止吐蕃的入侵在堡子前、沿渭河开发了稻田四百顷。同时指明三阳寨南距州治35里,西至定西寨13里,向北里吐蕃界只有7里。  为能更准确确定三阳寨在今天的具体地址,有必要看看和三阳寨相距不远静戎寨及定西寨的情况:  静戎寨,太平兴国中筑,在长山岭下,管小堡五。东至床穰寨四十里,西至三阳寨四十里,南至陇城界五里,北至蕃界五里。开宝中重修。  定西寨,太平兴国中筑,管小寨四。东至三阳寨十五里,西至伏羌寨四十里,南至州四十里,北至蕃界五里。(武经总要》卷18)  但是,即便我们知道三阳寨、静戎寨、定西寨的相互以及各自离州治的里程,(事实上以上资料和成书于元丰年间的《九域志》【成书于公元1080年】在秦凤路地里上的记载个别数据上是有出入的,但这不影响对三阳寨具体地址的判断)。如果对三阳寨建立的来龙去脉不能了解、对周边山川名称沿革变化不能明晰的话,仍然无法准确确定三阳寨的地址。  因此首先了解有宋一朝的军制以及秦州行政区划是必要的。  在北宋初期,秦州府行政上归属秦凤路(治凤翔),领四县,为成纪、清水、陇城、天水,治成纪县。成纪为州治即今天的秦州市区;天水县就是今天的秦州区的天水镇(即俗称的小天水);清水县即今天的清水县城;陇城县治所则在东距州治35里的地方,即今天的麦积区卅店子及分路口一带,其管辖范围在今天北道以北,秦安和清水之间的部分乡镇(当时陇城寨即今天之秦安陇城镇)。宋代县下行政设有乡镇,上述四县管理范围一般只有两三个乡镇。秦州和吐蕃的交界按史料记载至少在宋初是以渭河为分界的,而且向西起点基本就是三阳川,一直延伸到今天的武山一带(后来宋短暂的统占到临夏兰州一带);向东北则沿今天的秦安清水一带(云山镇、远门镇、陇城镇)伸向张家川、关山、安口到平凉。

3

秦州作为边地,是和吐蕃交界的地方,少数民族众多,汉戎杂居,有归附内地的部族,也有外服角嘶啰的,因此比较混乱,时常可能发生小规模的冲突。故秦州为边防重镇。按照宋时兵制,秦州驻守为陕西保毅军(地方部队,中央军称厢兵),驻扎所在一般建置为堡、寨、城三级,即寨管理堡子,寨可升级为城。比如,伏羌寨后来升格为城称甘谷城。  三阳寨管理一十四堡子,主要是曹炜【曹炜是北宋名将曹彬的小儿子,曾将兵几四十年,戍守今天天水、平凉、庆阳一带】任秦州知州时修筑的,先后修筑了弓门、冶坊、床穰、静戎、定西、伏羌、小洛门、威远等十寨,同时浚壕三百八十里。  曹炜沿宋蕃交界渭河修筑这么多的土堡,并花大力气修挖壕沟除了边防的军事需要之外,主要目的就是采伐秦州西北渭河流域的木材,营建东京。  “州西北夕阳镇,连山谷多大木,夏人利之。防议建采造务,辟地数百里,筑堡要地。自渭而北,夏人有之,自渭而南,秦州有之。募卒三百,岁获木万章。”《宋史 列传29》  但边地采伐未免有抢盗之嫌,故蕃部和秦州寨民多有冲突。未久,宋太祖不胜其扰,下令停止陇上采木。但东京豪强多阳奉阴违,在太平兴国五年曾任过秦州知州的王仁瞻向太宗皇帝揭发了此事,宋太宗大为震怒,罢免了三司副使、户部判官、开封府尹,且牵涉甚广,成为北宋著名的竹木案。这是题外话(事见《宋史列传16》)。  曹炜修筑土堡、浚壕的方法是:  “要害处为筑堡,使自堑其地为方田环之”、“开边壕,率令深广丈五尺;山险不可堑者,因其峭绝治之,使足以限敌,后皆以为法”。 《宋史 列传17》  这就是三阳寨建设的大致背景。  显然能够依靠渭水输送木筏到东京,要经过2000多里(按《元丰九域志》秦州到东京的里数),可知渭水水量之大。根据今天的三阳川地形,虽然不能肯定整个三阳川为河道,但可以肯定当年渭水和瓦亭水(今天的葫芦河)是非常大的。根据今天三阳地形分析,至少河道是这样分布的:  从卦台山以下到程家村、沈家村、熊旗寨向东为南岸上,这个河岸向南延续到于园、杨赵一直到马咀村为止,石佛葫芦河河岸则基本很明确:从杨庄开始过涧沟一直到石佛镇为北岸,按照这样一个南北河岸高度,今天中滩大部分就是河道,依据冲积平原的原理,通过泥沙堆积,中滩面积应该是逐步扩大的,葫芦河和渭河的交汇点应该是逐步向东推进的。  可见三阳寨只能在今天的渭南镇,其次是在某个谷口(三都谷),这个谷应该是通向州治的重要通道,其次这个谷口离渭河不远,能开出四百顷稻田(稻田除了增加军储外,还能以水田的形式阻止吐蕃的骚扰),这是一个确定的信息。

4

根据《元丰九域志》,三阳寨管理渭滨、武安、上下蜗牛、闻喜、峡口、照川、土门、四顾、平戎、赤崖湫、西青、远近湫总共一十四堡。这14个土堡按宋蕃边界,应该是沿渭河一线布防,然后在今天金集、土门、远门一带向北延伸。  在过去,土堡的修建一旦选定,后代连续维护的可能性大于新建的可能性,何况在元明清三代陇右地区基本归属内地,战事不多,故宋时的堡子保存到今天是符合历史和逻辑的,而《直隶州秦州新志》(编纂于光绪初即1880年左右)所载的三阳川渭水南的堡子有:曹家、杨王家、张家、于家原、马家山、熊旗寨、李旗寨、丰都庙、左家庄、羲台、张家石滩十二个。  今天的渭南镇从东到西注入渭河的山沟总计有四条,分别是有毛家村和杨王村的清涧沟,其谷口有杨王家堡,创设年代不详;王新村和正阳寺之间的崔家石滩沟所在的范家堡子,为清末民初新建;汝季村和刘家山之间的汝家沟谷口的东侧寺平粱上张家堡子,创设年代不详;刘家山和景山村的景家沟,山间景家堡子也为新建,青宁村和左李村的马家浴沟谷口的李旗寨堡,创设年代不详。  从以上对照知,扼守谷口的且年代久远的土堡有杨王家、张家、李旗寨三个土堡。则三阳寨的具体地址就在三个村之间。  修筑三阳寨的主要用于军事目的,既然《武经总要》说三阳寨扼守三都谷,那么三都谷一定是通往州治的要道,考察寿山(据史书和方志记载:从凤凰山以东延伸到渭南镇、南河川、一直到峡口村的支脉统称寿山;从葫芦河口的北山经石佛、南河川、杨家河一直延伸到北道连珠山的支脉叫长山)形势,杨王村清涧沟河谷窄狭,沟脑短浅,无通向山顶之大道。李旗寨的马家峪沟虽然山谷较深但其斜向西南,不可能有通向州治的通道。在排除左李村、杨王村后,可确定三阳寨的具体地址应该在今天的马咀村,土堡应该就是今天的张家堡子。  张家堡子位于马咀村后边的寺平粱上,堡子地势险要,东西两侧均为悬崖,而土堡南向的的黄土山脊一直延伸到寿山主脉上,远远看去,寺平粱就像从南山主脉上伸出长脚正好收止于马嘴山,而其西侧的汝家沟较为宽阔,两侧坡势平缓,也向上延伸到寿山。而从程家村、沈家村经熊旗寨、杨赵延伸过来的三阳川古老河岸正好也收止于马咀村。今天的马咀村到渭河边上不足一里,其南岸崔家团庄、杨王家、毛家河滩地真可谓沃野平畴,修成水田是再自然不过的,而由此去渭河北岸的石佛北山不过数里。正好符合武经总要之描述。  此外据当地的民间考古人员的挖掘,从张家堡子东侧起到曹家堡子一带的二级台地上可谓古墓密集,其中砖箍宋墓不少,也为此处古人活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其实从今天的角度看,马咀山、寺平粱、张家堡子别有一番景致:寺平粱是一处古人类文化遗址;马嘴山北侧种植着密密匝匝的柏树,在到处都是裸露的黄土的梁峁上独具一格;张家堡子则高踞在马嘴山的最高处,仰望着庞大的寿山(南山)。  更为有趣的是马嘴山和寺平粱形成一个小小的U形谷口,谷内东侧悬崖上有洞口,据当地传说,洞口进去有很大的空间,里面比较曲折恐怖,解放前是土匪出没的窝子。而马嘴山的山顶平台正好和卦台山、倒流山在一条直线上,其位置正好处于卦台山和倒流山的黄金分割点上。有穿凿附会的好事者认为,三阳川是天设地造的太极图,马嘴山和中滩的番家城正好是阴阳鱼的眼睛。其实从以上对三阳寨位置的考证分析,可知在很早以前,三阳川整体就是一个河道,渭河不存在今天的大S转弯。  另外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各地的名胜,其中成纪县条列名胜有:朱圉山、邽山(今天的凤凰山)、渭水、瓦亭川(今天的葫芦河),可知当时的成纪县管辖范围基本就是从天水市以西沿渭河一直到甘谷一带。据此可知,关于卦台山、伏羲等传说实在产生在元明时期。同时也可确认渭滨堡即在今天的熊旗寨,上下蜗牛堡应该是今天的丰都庙堡和卦台山堡,武安堡则很可能是今天的导流山堡,照川堡则应在今天的南河川某处,四顾堡很大可能就是今天天巉公路出天水市隧道(所谓卦台山隧道)顶上西侧的唐家风台堡。而中滩镇的雷王集的番家城就不能写作樊家城了,唐朝樊梨花仅仅是一个传说而已。和宋军隔河相望、两军对垒则是番家城的起因。而“番”正是历代中原王朝对少数部族的贬称。

5

但是这样不能证明卦台山和伏羲传说没有根据。  以秦州(今天水市)为中心的陇右地区自远古、商周秦汉魏晋乃至隋唐一直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为什么在宋代却变成了少有教化的边地呢?是因为唐朝被朱温取代后,中原战乱频仍,陇右遂为吐蕃侵占,而陇右世族为避战乱,多迁徙东南。衣冠士族带走了文化,把空白扔给了诸戎,给陇右留下了一段文化断层。  其实考察中国历史,发源于陇右地区的部族东迁成列侯的不少,东迁过程中结坞聚垒(筑堡)是陈陈相因的习惯。传说中伏羲氏族如此,嬴秦如此,符坚如此,李唐如此(可参阅陈寅恪《魏晋南北朝讲演录》)。在取得中原政权后驻守关中,失败后纷纷逃往东南,于是中国文化中心一再东迁南移,而在真正的源头只留下了传说和深埋在地层中各种文化土片。  寻找三阳寨,也是寻找陇右在灰色年代的一点亮色。

注意事项
1

据天水市直线距离十二公里!

2

交通不是很方便。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