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743今日阅读:167今日分享:16

古钱币文字书法鉴定

中国钱币上的钱文,多数是当时历史名人、书法家或皇帝本人亲书的,各具有不同笔风。而且各个朝代的书体反映中国文字书体演变过程,具有各个朝代的气习和风格。 有金鼎文(古篆)、秦篆(篆书体后来又形成垂针、柳叶、金丝篆各种不同篆书体),篆隶合一的过渡体(八分体)、隶书体,隶楷合一的过渡体,楷书体(楷书体又形成瘦金体、真书体)行书体、草书体等等。同一种书体,其笔划又有顿挫、转折、简繁、丰纤、劲瘦之分,真是千变万化,因人因币而异,各具风采。从各类图谱、拓照上反映出来。以上这些文字书体特征,也是鉴定钱币真伪的依据之一。凡是伪造的伪钱,若用真钱翻铸,其文字书体容易拖泥带水,把真钱文字上的铸造缺陷加以扩大。若临摹图谱刻制母钱,显然不流畅,呆板。并注意不到真钱笔画的细微末节,容易走形脱体。因此将伪钱与图谱、真钱比较,就能反差出来。通过挖补、镶嵌的伪钱,其钱文张冠李戴,不是出于一人的手迹,那样一气呵成,产生互不协调的直观感觉。如有人将瘦金体“政和通宝”小平剜去上面的“政”字,将最小的“熙宁重宝”的“重”字补上去,变成“重和通宝”;将圣宋元宝的“元”字剜去,补上“元祐通宝”的“通”字,变成“圣宋通宝”;将“景祐元宝”的“景”字剜去,补上“皇宋通宝”的“皇”字,变成“皇祐通宝”;将“建炎通宝”的“建”字剜去,补上“景祐元宝”的“景”字,变成“景炎通宝”等等。这类挖补镶嵌的伪钱,整体文字书体不协调,若与真钱面文相比,全部文字的书法巳脱体,最易看出其差异来。通过改刻伪造的钱币,如以五铢改刻成三铢,大唐通宝改刻成大齐通宝、天汉元宝改刻成天成元宝等等。这类改刻的伪钱,被改刻的字,其书法与真钱基本上是脱体的,整体的文字也不协调,也最易看出其差异来。有些作伪者,将普通真钱没有背记、背文的,只挖补、镶嵌、改刻,增添其背记、背文,其面文一字不动。如果从面文看,确实是真的,但从背记、背文看,显得正面文字与背面文字的书体不协调。古钱币正面文字与背面文字原来都是一人手书,一气呵成,包括清代钱币的背满文、汉文在内,这种正背两面文字的同书体、同笔风、汉文与满文同笔风的特征,叫作钱文书法的“对称性”。有人常伪造一些洪武、大中钱币,面文不动,只改动背字,以售高价。伪造一些咸丰大钱,面文不动,只改动背满文局,或将当百改成当五百、当千等等。这类伪钱,通过“对称性”特征来观察,不难识别其真伪。(通过文字书法,特别是依靠图谱、拓照上的文字书法来辨别古钱的真伪,这是比较难的。除了张光明先生以上所说的道理和方法外,在《古钱的鉴定和保养》中也有一些说法:“钱币鉴定还要有一定的书法修养。书画鉴定家能以书法的时代风格来断代辨伪,鉴定钱币也同样如此。因为钱文也代表了一代书风,如瘦金体的钱文不会出现在徽宗之前,六朝的钱文不会出现于明、清,明、清人的书风也不会在唐、宋钱文上出现。一般来讲,伪钱的文字不及真者;但真钱文字也有较生拙的,如通行泉货、永隆通宝等,伪造的这类古钱文字常比真的更为端正。有书法艺术修养的人,容易识别钱文的书体与时代是否相符,又善于分清文字的好、恶、肥、瘦、生拙与圆熟、自然与模仿、一手所书与拼凑而成等微小差别,而真伪即在其中了。”本人虽说看过一些有关书法的书籍,但这方面知识还是很浅显,所以刚开始想从书法上来鉴别古钱而碰到困难的古钱爱好者,也没有必要丧失信心。附上几枚古钱的图片,说明文字书法辨伪的难度。1、宋宣和元宝:右真左伪。但本人实在是无法说明能从书法上来辨别这两枚钱币真伪。2、辽统和元宝:右真左伪。因为统和元宝的版别比较少,确定了真钱的样式,那么书法上差异比较大的那枚,假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3、明大中通宝背十桂,到目前为止,好像还没有这种真钱发现。从书法上可以发现,正面的文字和背面的文字是“不对称”的。正面从书法上说没有什么问题,但背面“十桂”两字除了“不对称”外,和真钱大中通宝背“桂十”比较(见《历代古钱图说》一百五十五页正面,马批注本一八九二号),也是差异很大的,据此可以确定是假钱。)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