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002今日阅读:183今日分享:45

如何才能收藏锡器

锡器在当前市场中不被人重视,但锡器却是中国金属类文物中的一个重要组合。为此鉴宝专家贾文忠先生,专门对此现象略有鉴述。  贾文忠谈到目前人们收藏的锡器艺术品最早产生于明代。当时,有工匠受到紫砂制作工艺的启发,制作出了观赏性极强、适合把玩的仿紫砂锡器。到了清代中期,涌现出一大批具有高度艺术修养的锡器工艺大师,他们在制作工艺、材料、装饰等方面,有着比以往更为崭新的突破,并制作出一批独具创新的锡器精品,把锡器工艺设计推向鼎盛时期。除东北、华北北部、西部高原等少数极其寒冷的地域外,中国的城市与乡村,到处都有锡器的踪影。  可是为何到了民国时期,锡器开始逐渐消亡了呢?有人认为锡器消亡是因为它会导致人铅中毒有关。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把稍微好的锡壶,价格相当于普通工人半个月工资,当时价格低廉的玻璃制品、铝制品、锑制品大量面世,使手工锡制品丧失了生存空间,这也是锡器从人们生活中消失的决定性原因。此后,锡匠们纷纷转入白铁业,伴随人们近千年的民间锡器业也渐渐淡出人们视野。  目前,锡器收藏还不算热门,但市场上已经出现锡器收藏的苗头。对于锡器的鉴别,主要看造型和“皮壳”。锡器的造型,吸取了我国历代青铜器、陶器、瓷器的典雅外观,由于长期受其他工艺门类的影响,因此鉴别锡器的前提就是要熟知其他工艺门类器物造型的时代特征。古玩界历来把古玩表皮的色彩、光泽及质感特征,统称为“皮壳”。一件民国时期的老锡器,如果长期处于干燥环境之中,外表会因时间的流逝而受潮,表面会生成一种极薄的氧化膜,这层膜会因时间不同锡料中其他金属含量的不同呈现出黄褐、紫灰、紫黑、银灰、黑褐等不同的色彩,并与金属锡的质感、光泽混在一起,形成不同的皮壳,成为锡器鉴定的重要依据。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