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253今日阅读:179今日分享:36

解开孩子的心结

编辑同志:我女儿今年上初二,孩子在学习一直很优秀。小学孩子一直是学习委员,上初中后,又当了班长。可我没想到,孩子最近告诉我希望我给她转学,否则她不想上学了。而且,孩子学习成绩也开始下降。我细问原因,原来孩子一是感到学习压力太大,二是和同学关系出了问题。孩子从小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可到了初中,尤其到初二,一些同学成绩直线上升,女儿很难继续保持优势;另外由于女儿是班长,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纪律,班主任老师不仅经常询问有哪些同学违反课堂纪律,女儿若不汇报老实就批评女儿工作不负责任,没魄力。同学受批评后更认为是女儿告状了,背后叫女儿“克格勃”“特务”。许多同学都不愿意和女儿玩。女儿哭着说,我不想当好学生了。请你们帮我出出主意,我该怎么办?一个焦急的家长可敬的家长:您好!阅读了编辑部给我转来的信,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您忧虑与焦急的心情,已作为孩子家长的我对这种心情十分熟悉且有同感,因此十分理解您目前的处境,同时也非常愿意与您分担忧虑与焦急。从信中来看,您的女儿小学的时候学习成绩好,当班干部也很出色,这是由于小学阶段的绝大多数孩子心理单纯,相处和管理起来也就十分容易。您的孩子升入初中后,大部分孩子正处于青春初期,青春期的孩子有这么一些心理特点:(1)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的个性。青春期是性格形成和寻找自我的时期,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可以在心理求得自我肯定的满足感。这一时期的孩子与社会的认同不仅是简单地采取适应社会规范的途径,而且还希望社会承认他的价值和地位,从而获得与社会之间的认同。因此他往往表现得偏执,好表现自己,有意采取与其他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以引起别人的注意。(2)好奇心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会,您越把事情弄得神秘,别人就越是关注;当某些事物被禁止时,人们就会以强烈的好奇和求知去对待它。尤其是在只做出禁止而又不做出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更易引起人们的猜测。那些“青少年不宜”的影视广告就是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理,从而达到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去观看的目的。(3)对立心理。人与人之间一旦持有否定的态度,也会对他的观点、行为持否定态度。比如对孩子总是批评,就有可能对您说的话听不进去而产生逆反情绪。(4)偏激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社会阅历浅、知识面窄、情商和灵商也相当缺乏,看问题过于简单,甚至相当片面,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却为此沾沾自喜。这就需要您的孩子有一个心理认知和角色转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长的认识和引导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您的孩子正好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和引导,致使她仍然按照小学所习得的那套相处和管理方法对待青春期的同学,势必会引起同学的反感乃至排斥,当然这其中班主任也有失职和欠妥之处。实质上您的孩子学习压力增大,成绩下滑与此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您孩子的具体情况来看是她的同学与她产生了对立和偏激心理,当然您的孩子也存在这种心理。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请您参考:①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和谐融入集体。引导和帮助孩子全面正确的认识自己,让她明确人是最喜欢群聚动物之一,她既然是这一群体的一分子,就应该与群体和谐融洽相处;告诉孩子人无完人,做事情失败是正常的,重要的是善于总结失败,改进方法,争取和谐融入群体。同时还应让她明确:同学有缺点和错误可以私下里与之交谈,在相互了解与信任的基础上帮助其改正。如果不能与同学把人际关系搞好,得到同学的理解与认可,而是直接把问题上交到老师那儿势必会引起同学的对抗心理,“万众一心”孤立于她也就在所难免。②帮助孩子改善性格。从信中反映您的孩子可能属于较内向的人,平时的玩伴和朋友可能也较少,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向父母倾诉心理郁闷之外,很少得到朋友与玩伴的开导和帮助,当然心理和行为上支持就很少,这就导致了她对班集体乃至学校的恐怖。针对这种情况,师长应帮助孩子注意锻炼和改善自己的性格。多参加体育、文娱以及社会公益活动,尝试主动与同伴、同学交往,广交朋友,学会体谅和助人,这样孩子遇事有朋友交流、发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加强。同时要在交往过程中敞开心扉真诚对待他人,进而得到他人相应的回报,最终使自己成为开朗、乐观、豁达的人。③转移刺激。也就是您女儿愿——转学,使她暂时脱离引起刺激的渊源,让外界的刺激在她的头脑之中有一段时间的消失。这样条件反射就会在大脑皮层逐渐淡化,甚至消除。④掌握知识。我们都知道人生活在世上社交意义是十分重大的,但有关社交的知识、技巧、艺术以及相关的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环境学和传播学知识掌握得不够。所以应全面帮助孩子掌握有关知识,真正明白道理,这对消除她的心理问题是很有帮助的。⑤将孩子所遇到的问题与班主任沟通,班主任可以通过班、队活动公开与同学交流,您女儿参与其中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开诚布公地交给同学,让同学帮她出主意、想办法,进而达到心灵沟通,和谐关系的目的,使孩子走出心灵沼泽,健康、快乐的进行学习与生活。以上所述不知对您是否有用,请您参考。如有用得着的地方请发邮件(yyllxy@126.com),定当鼎力相助。关心和理解您的人:杨永龙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