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691今日阅读:57今日分享:41

目前的家庭教育,具体的方法比理念更重要————与王人平观点的争鸣

一、缘起最近缘于一位妈妈和我的讨论,我开始关注王人平的微博——好像是育儿微博中最火的。妈妈说:有一天通过看朋友的微博无意中发现了育儿名博王人平,他提倡接纳老人如同接纳孩子一般,育儿就是育己,管理孩子就是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一个过程,我眼前一亮,有一段时间我每天必看他的微博,里面的很多理念让我深信不疑,开始走上了自我管理的路,我对自己很严格,对家人很严格,希望做到这种很纯粹的高尚品质,从而才能对孩子有更好的影响。后来我发现自己很累,真心的那种累。就是维尼老师说的“道德的洁癖”,事事都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如果我没有做到或者有点私念,我就觉得自己很过分,怕被孩子洞察到。而且理念确实看起来不错,但是缺乏可操作的方法,具体实施起来,遇到具体的情况就不知道怎么做了。参考博文:适合普通人、普通孩子的自然育儿理…所以,我有些好奇地到王人平的微博里去学习研究了一下。老实讲,的确没有看完。微博也有一个缺陷:字数最多140字,一条微博不足以全面准确地表达一个人的观点。不过我大致看了一下,很多微博说得不错,总体的理念和我也是一脉相承,都是尊重、理解、接纳、自由、平等的理念。王人平利用微博的平台,用简明扼要的形式,把一些书籍、专家的理念向大家传播,很多家长天天看他的微博,起到了普及的作用,也是功不可没。但是有些微博看了之后,觉得不够全面准确,存在一些问题。这也可以理解,他也谦虚地说毕竟自己不是专业做研究的,有问题也在所难免。不过影响越大,责任越大,不小心误导了别人恐怕也不是他写微博的初衷吧。所以,我找出一些有问题的观点进行讨论,做一下争鸣。当然,难免有断章取义之处,还请熟悉王人平微博的家长指出。二、心理和学习王人平说:对我而言,孩子早期教育的核心不在于具体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在于孩子人格、社会性、行为习惯和情绪能力等非智力素质的培养。父母自身的生活态度和方式就是最好的早教课,亲子关系和孩子身心健康是最基础的内容。一个从小形成了独立人格,乐观性情,正向思维和良好习惯的孩子,还用担心他的学习吗?其实我是最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的,也赞同早教的核心并不是具体知识、技能的掌握。但是,以为有了独立人格,乐观性情,正向思维和良好习惯的孩子,就不用担心他的学习,这个就太理想化了,与我咨询实践观察到的事例不相符合!心理和学习是相互联系、影响的,但毕竟是两回事儿。心理好是不能替代学习的基础的。从我咨询的实践来看,上学前需要适当的学习基础,太多可能有问题,太少也可能有问题。如果没有基础,与其他孩子起点差别大,可能会比较麻烦。毕竟很多家长做不到王人平提倡的那种高度、智慧。虽然孩子心理不错,但如果一开始遇到较多困难,家长又不会解决,可能形成难以摆脱的恶性循环,写作业一直磨蹭、不专心。虽然心理好对学习有帮助,但心理性格好的学习不一定好,心理性格不好的学习未必不好,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的常识!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心理好了,就不用担心孩子的学习了。二、夫妻关系、亲子关系 王人平有一条微博:一个家庭,关系先于教育,而关系中,夫妻关系大于亲子关系。关系先于教育是没问题的,我也提倡:先理顺关系,再寻求改变。但是夫妻关系大于亲子关系就有问题了。其实这个观点是郑委老师早几年提出来的,传播甚广。现在有些专家很喜欢把本来“只是有影响、有联系”的其他事情,看得比事情本身还重要。比如亲子关系是我们育儿中的主体关系,夫妻关系是环境、辅助关系,有的专家非要强调夫妻关系重于亲子关系,并且认为夫妻关系好了,亲子关系就好了,我不敢苟同(我的观点见:夫妻关系重于亲子关系吗? )。举一个例子,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影响,相联系,但是如果把国际环境看得比中国经济建设还重要,以为国际经济环境好了,中国经济建设就好了,就可笑了。再比如,一个人能够学得好,最主要的还是靠自己,不过老师、学校、同学也很重要、有影响。但是如果你不具备那个素质,不努力,即使有好的老师、好学校、好同学,学习也不见得会好。从常识来看,夫妻关系不好的,亲子关系也可能好;夫妻关系好的,亲子关系常常也会不好。抛开理论的探讨,我举出两个基本的事实;1、我的博文几乎从来不探讨夫妻关系,但是妈妈们反应看了我的博文之后亲子关系就有了很大的改善,而且也改善了夫妻关系、同事关系。2 、而且从我咨询的实践来看,除了专门的婚姻咨询之外,我几乎不去花功夫改善夫妻关系,只要妈妈真正去理解和尊重孩子了,对于母子关系的改进效果就很好。事实胜于雄辩! 亲子教育、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内因,夫妻关系只是外因而已。三、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 王人平说:"教育理念"大于"教育方法"。关系好了,理念对了,方法可以千变万化,不拘形式。“教育理念大于教育方法”这句话我不敢苟同。当然,如果理念本身是错误的,比如不理解尊重孩子,不给孩子平等、适度自由,可能确实要先改变理念,方法要放在其次。但是当今教育专家倡导的理念大都是理解、尊重、接纳、自由、平等,尹建莉老师、小巫、蔡真妮等人的书中也都贯穿了这些理念。可以说,开通微博,上网关注教育、读育儿书籍的家长大都是知道这个理念,而且家长本来大都是很疼爱孩子的,也把孩子放在重要的位置,所以也容易认同这个理念。但是为什么到了实际中就与原来认可的理念背道而驰呢?常常向孩子发火,打骂、训斥孩子呢?这是因为虽然认可这些理念,但是不知道具体实施的有效方法。遇到具体事情无计可施的时候,只能凭感觉来,怎么简单速效怎么来,所以不得已回到发火、打骂、惩罚、训斥的老路上来。比如家长知道发火打骂孩子不对,想控制住情绪,想尊重孩子,但是常常控制不住。此时不是理念出了问题,而是不知道控制的方法。(我的方法:谈谈家长如何调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孩子磨蹭时如何才能不发火)。比如孩子有时会要求很多,见什么买什么,不给买就哭闹。此时应该如何做?是要完全满足要求还是严格立规矩呢?很多家长不知道方法。(我的方法:我的“规矩”制定和执行都有弹性;对孩子的要求先说好,再说不。)比如学钢琴之初,很多人都想培养兴趣、让孩子高高兴兴地弹。但是为什么最后演变成了以打骂、训斥为手段逼迫孩子?不是家长不知道要理解尊重孩子,但是孩子不爱弹,钢琴也不能放弃,又没有具体的方法来帮助孩子爱上弹钢琴,被逼无奈只能如此了。这与最初的理念完全违背!(我的方法参考帮助孩子迈过学钢琴的坎儿)。再如学习,谁不想让孩子高高兴兴地学习呢?但是孩子写作业磨蹭、不专心、不认真,每天搞到十点、十一点。家长不知道怎么办,又不希望天天这样,最后自然不得不发脾气、打骂、惩罚,与理念完全违背!(我的方法:孩子写作业磨蹭、不专心怎么办?) 再比如孩子粗心,靠尊重接纳孩子是改变不了的,必须要有方法。(我的方法参考:孩子粗心怎么办?)孩子字迹潦草怎么办?只靠尊重接纳就能解决吗?很多人的方法是让孩子重写,结果给孩子搞得很烦躁,也人为地增加了作业量。(我的方法:惩罚的方法,少用为妙)......中国当今缺乏的不是理念,理解、接纳、尊重孩子的观念很多人都知道,相反如何贯彻实施理念的有效、具体的方法实际上是最缺乏的。“方法可以千变万化,不拘形式”,说得有些轻飘飘的了,看起来是不知道中国大多数父母育儿的艰难之处啊。毕竟大部分父母只是普通人!理念不对不行;理念对了,没有好方法支撑也是空洞的,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没有好方法的支持,最终可能与最初的理念背道而驰!四、为什么让人感觉这么累好几个妈妈和我提到了看王人平微博的同一个感受:那就是看来之后紧张、累。因为他的理念要求对自己太严了,要求太纯粹了,但是又没有提供多少可以用到的方法,做不到就很容易纠结。这就有问题了。不过从这个角度来看,理念确实也是重要的,正如我前面讲的情形,如果理念是不合理的,确实要先改变理念,方法还在其次。一位妈妈说:我认同维尼老师这篇文章的观点.之前我一直看您的博客,感觉里面提到的方法和思路都非常好.比较实用,让自己内心放得平静开朗轻松.之前也有关注王人平的博客,都是一条条认真看下,有一次与宝宝发生一场情绪大战内心非常痛苦,和几位妈妈讨论后找出我当时在内心深处纠结的根源,是,我想起他博文中的内容,王人平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对自己和宝宝的要求和判断标准.当然如您所说,他讲的很多理论是正确的.现在我很少认真看他的博文了,大概都差不多内容,而且看了后感觉理念的东西一是累,再个都是完美的东西.确实缺少方法支撑.另外一位妈妈说:我感觉每次看完您的东西,都很轻松,觉得很多事情都是正常的,确实也是正常的,无论孩子还是自己,感觉内心的纠结缓解了不少。王人平的微博,每次看之前,都有种莫名的紧张,检查下自己又做错了什么。呵呵。另外一位妈妈说:王人平一直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所有高深的育儿理念,到了每位家长这里,首先可能遇到的就是情绪问题,心理自控问题,而这些需要专门的方法,不是想做到就能做到的。这也是很多家长感到累的原因。看了他的微博,既感到必须要这样,但是又确确实实做不到。“把一切都归结于家长的原因”是不科学,也是缺乏实践的。我想问题可能出在缺乏实践吧,所谓实践才能出真知。不过王人平自己也很谦虚,他说自己不是专家,只是一个普通的父亲,所以微博本来可能只是抒发他的一些感悟和学习的理念。不过在不知不觉中有了影响力,甚至开始“引领”众多父母的自省之路的时候,就像蝙蝠侠那句名言: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我进行的这些争鸣,如果能有助于观点的完善,避免剑走偏锋,也是一件善事。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