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932今日阅读:126今日分享:42

中国教师的九种累

事实上,班主任的工作难度之大,是一般管理工作不能比的,因为学生不具备完全行为责任,他们不需要承担经济的、民事的、刑事的各种责任,也就是说,他们几乎是不被惩罚的。管理学的基本要求是:奖惩分明。所以,班主任的管理信度只能靠个人的魅力和无穷的耐心。
方法/步骤
1

班主任的津贴是多少呢?全国统一价:平均30。有的还拿不到。给大家一个参考:香港的教师,明确被告知,不用做思想工作。学生没违纪,不用管;违纪,告诉校 长就OK。全欧洲和美国,都没有班主任一说,教师上课的原则是:是不是按部就班的按照课本教,是不是按照常情处理问题。因为他们认为:教育学生的思想,是 全社会的事情。不是那个学校的事情,更不是哪个教师的责任。一方面是工作的定位不科学,一方面是工作的内容无边无际,一方面是待遇出奇的低,一方面是没有 受过这方面的技术培训。所以,教师工作第一累:做班主任。

2

教师第二累:行业保障单薄        人的生命是有周期的,旺盛期不过30年。从25~55岁,是工作的黄金时期。这其中,25~35是经验积累,35~45是成熟期,45~55是收获期。如果 一个行业是所谓的吃青春饭的,那它的早期收入就比较高,比如模特,几万元一个月,很正常,因为20岁的模特已经“老”了。如果一个行业是经验主导的,那么 它的后期综合收入就应该比前期高几倍。比如医生,主治医生主要凭正确的判断而不是忙里忙外来工作。还有一种是暂时性的行业,那么它的福利,特别是退休金、 医疗保险、住房就会在一开始就占行业成本的大部分。如此,人心才安。可是教师就不走运了。30年教龄的教师,如果担任一线工作,强度和刚刚工作的青年人是 一样的。工资没有巨大的区别。也就是说:30年的工作,基本是平行发展的。收入的平行抵不过体力的下降,再加上谈婚论嫁,养小送老,买房看病,一个正常的 年轻人,踏入教师的行业,30年下来,顺顺利利也只能刚刚自保,一有个什么风吹草动,就容易跌入生活的窘境中。怎么不让人天天提心吊胆

3

教师第三累:社会化过程被省略,工作能力没有完整、系统的培养设想有两位水平差不多的大学毕业生,一个进外企,一个进中学。看看他们的最初五年。进外企的那位,在进去时,要过3~8关:初试,面试,复试,笔试,再面 试,总部再试。过关了,进去了,就是无休无止的培训(在外企,培训是员工的福利之一,因为它们培训的内容确实是可以提高人的素质的)。首先是人力资源部门 的通识教育。工作的规范、要求,工作的程序,从穿着的品位到说话声音的分贝大小,从不同国籍员工的不同生活习惯到如何正确使用办公器材,从怎么接电话到遇 到问题选择什么途径反映,从如何应对压力到如何安排工作内容的前后顺序,等等。接着是直接领导的手把手培训。有的外企细致到头发的长度、发式、衣服的档 次、和不同的人讲话的体态。第三是外企文化的熏陶,比如:注重个人的形象,注重团队协作,注重学习,注重个人价值的提升,注重发展的机会,懂得用数据和逻 辑说话,懂得按程序办事,懂得关注整个行业的趋势,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尊重别人的时间、私隐,讲求效率,追求目标,等等等等。说到底,他在五年里,会被 训练成一位适应社会,眼光开阔,待人接物的技巧和为人处世的方法都非常成熟的白领。面对未来,他接受不确定,他不怕换工作,他可以开始设计人生,可以找老 板重新谈薪水,可以再次走进人才市场,甚至如果已经有了管理经历和经验,的名单。

4

教师第四累:在象牙塔中逐渐被社会边缘化        人情、面子、关系,这是在中国生存的三个法宝,也是外国人最难理解的中国特色。这就象民主、契约、理性对中国人也很难理解一样。这是一个重要的矛盾:中国人 在大学接受的主要是西方的知识体系,也就顺便的接受了支撑这个体系的文化底蕴:科学是理性的结果,法律是契约的结果,三公(公开,公平,公正)是民主的结 果。尊重科学,遵守法律,追求三公,是在大学里理所当然的思想。于是,人情、面子、关系就成了“中国特色”的东西而不登大雅之堂。出到社会,一位大学生需 要一定的时间来领悟、接受、学习这个中国特色,然后才被称为“成熟”。领悟,接受,学习,不是容易的。除非是小部分对社会有比较深入接触和洞察力的年轻 人,一般情况下,都是要有那么几次“头撞南墙”、“面对黄河”的经历才会承认,才会”洗心革面”地”重新做人”。事后回想,就明白了朱自清说的”我那时真 是太聪明了”。

5

教师第五累:学生的折磨        在特异功能盛行时,曾经有个说法:那些”大师”们最怕的就是中学生,因为中学生最无所顾忌,既不像小学生那么约束,又不像大学生那么”懂礼”和”收敛”。他们在行为上是什么都敢试的。

6

教师第六累:领导管理上的无知和统治上的权力欲        在管理思想被广泛认识和深刻理解之前,人们已经接受了这个观念:权力和个人的自由是必然冲突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出现了世界最复杂最细腻最丰富的” 权术的艺术”和”权术的环境”。小到一个部门的领导,也会反复研究历史,从中获得”启发”,让自己的号称”管理”实为”统治”的行为能顺畅。

7

教师第七累:内耗成本出奇的大        有句流传颇广的话:知识分子最麻烦。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地方,一是研究所,一是大学。如果把知识分子分为高级知识分子(简称”高知”,中国特色的又一个词), 和普通知识分子,那么大学是高知的天下,中学就是普通知识分子的天下。知识分子在中国的定位,因为历史的原因而非常特殊。一,数量相对少。古代的秀才是法 定无需从事体力劳动而直接从政府部门或者宗庙祠堂领取生活必需品的群体,这也就导致数量上不去,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不事劳作的群体不可能很大。二,地 位中等。严格的说,古代知识分子批量出现应该是在隋唐有科举之后。之前的知识掌握在贵族阶层中,之后,读圣贤书,替圣贤立言,替生民请命,替往世续绝学, 替万世开太平,成了知识分子追求科举的精神归依。这种给知识附加”崇高”感的做法,也是中国特色之一。无权而有地位,这导致知识分子的自尊心特别强,特别 敏感。就象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一样,如果一个皇帝”礼遇”贤士,就会得到知识分子的”感激涕零”。知识分子中不得志(考不过科举而进不了官场)者,很多会 选择开私塾,成为”先生”。”先生”和”老师”在古代是不大相同的。韩愈的名言大家都知道了,师有三件事:传道,授业,解惑。先生,只需完成第二件事,另 两件是”师”事。后来,混为一谈后,知识分子中又分化出一个特殊的群体:教师。

8

教师第八累:政府还不够重视,法规还不够科学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教育的作用首先被考虑的就是对GDP的贡献。能出口创汇吗?能解决就业问题吗?能成为纳税大户吗?能成为政绩工程吗?能成为城市 品牌吗?如果能,都是间接的。更间接的是,国家对教育不是重点投入。这仅有的一点钱,表面上是用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际上偏重高校。国家有一项对北 大的专项投入,分5年给付,其数额相当于西部7000所中小学一年的预算经费。为什么会给北大呢?因为北大的人说,给清华的钱是给北大的几倍,但让我们和 清华一样质量,太不近人情了。于是就给个专项。到中小学的,还剩多少?咱们的教育部部长也说:”我觉得最难的还是教育的投入不够。”因为如此,各级政府的 教育(部,司,局)都不是肥水衙门。不吸引人(才)。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