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844今日阅读:60今日分享:41

观《三国》感想

近期看到很多评论《三国演义》的文章,自己也纵观了《三国演义》的新旧版电视连续剧,虽然剧情略有不同,但故事梗概始末都如一言。欲对事物的本质规律有所了解,需要有很好和融会贯通的生(物)化(学)、文史、地理等知识;若能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展开思考,那么对事物的理解会更加趋于准确和取舍自如。观《三国》赞赏和争议最多的首推诸葛亮,甚至超过了曹操、刘备、孙权,所以多对他做一下分析。有人为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加以褒奖;也有人为他的妖化传神而各执一词,比如现重庆鱼腹浦的神门八阵图,旧版为黄承彦带陆逊走出鬼门关,而在新版本中,陆逊却用老马便破世间奇阵。后人对他的评价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如何更深度、全面的看待这一历史时期的大小事件,如何从中获取有益的信息,来指导、改进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我们必须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政治环境:东汉将亡之际,刘备、曹操、孙权争夺天下,此后经历各种大小战争不断,著名的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还有夷陵之战。最终的结果是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史称三国(公元220——280年)。由于东汉是逐步消亡,初期形成各自为政、藩镇割据的诸侯,在力量和策略方面都是伯仲之间,随后局势四分五裂历经四、五百年战乱,直到公元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文帝杨坚才重新统一中国。现分析一下蜀国战略,著名的便是隆中对,大意为第一步取荆州;第二步取西川,第三步一路北伐,一路灭东吴,自此天下一统(当然,匡扶汉室则是后人牵强附会的话,虚妄之词,不予穷究)刘备集团始终坚守这一战略,孔明见证了其过程的兴衰!很多人对孔明未出其门,便知天下三分的宏图,赞不绝口。后毛主席、陈文德等人对此战略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中国的统一战略,自古都是由北向南、居高临下,比如秦始皇、刘邦等均从西北方向压入中原,逐步一统华夏;反之,由南向北必败之,比如洪秀全、石达开等。这是由当时的地理环境决定的:西南靠高原雪山,一旦犯兵,无战略防御空间,无时间争取之便,无退兵之地,这就是诸葛亮数次北伐的主要原因,(李严也一直反对诸葛亮北伐),地势虽有奇险,但不能阻兵,而南京亦是如此,虽有天堑,却也让自己限于绝境。现在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北方长城、东南沿海的天然屏障已经丧失,故战略部署也发生了变化,这里姑且不论。历来打仗卓有成效的将领都不约而同悟出一个作战原则: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比如白起坑杀赵国30万人,创造了历史上第一个杀人最多的战例;后来的成吉思汗、粟裕将军都是善打歼灭战的军事家。而兵家始祖孙武一生作战73次,胜71次,败2次;诸葛亮作战一生,败战多余胜战,虽对兵学颇有研究,但实战的才气的确不高,是策略规划长于战术应用(但在实务管理上几乎是第一流的,谦虚、谨慎、认真又尽职,且在人格、担当、技巧上也是无懈可击,称得上是中国史上杰出的政治人物。)故在战术上分兵讨伐,又是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而且当时荆州已失,有面临两线受敌的危境。诸葛亮贯穿刘备集团建立到几乎消亡的整个过程,他严谨治学、事必亲躬,但是在识人之明、用人之长方面却差强人意:刘备在时,人才选拔、召集从未停止,从卧龙、凤雏到蜀中才俊,黄权、李严等,尤其是携民作战(孔明劝他放弃,影响行军速度,备执意不肯,可见刘备对人民的疾苦和体恤颇具帝王风范;这让我想起了蒋介石,在日军进攻南京时,做出了撤离南京的决定,直接性的助长了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气焰;正合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训条);而刘备之后,五虎上将,仅剩赵云,李严之后在刘备集团中更无潜在对手,无所顾及(刘备叫孔明“取而代之”是有道理的),在人才提拔方面,最大的收获便是姜维,其他都是庸才耳!或许这是帝王与将才的最大区别,前者善集众人之智,后者突显个人之能。项羽败刘邦亦是如此。故蜀国在立国策略、军事战略、人才储备方面皆有不足:先陷国家长期于战乱之中的险境,逐步增加了人民的赋税和怨言;建立二线作战,多方受敌,不得其法——古有“百战百胜,非善之善战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战者”;在用人方面,无良才上任,必是庸才左右,在诸葛亮逐步耗尽自己的心血和才思时,蜀国也开始频临坍塌。再看一下曹魏,未完待续——————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