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273今日阅读:23今日分享:31

怎样构思新闻的导语(2)

(2)借光显名法在使尽了十八般武艺都无法找到一种写作导语的恰当技法时,不妨试用一下“借光显名法”。因为显赫本身就是一种新闻价值。例166年前李鸿章从国外买来的一台造纸机,现在还在生产,每天生产的纸张比它年轻的时候要多了3倍半。例2据此间官员说,中国“四大米市”之一的芜湖市在消失了30多年后,又重新出现了。例36月2日,记者在公元208年魏、蜀、吴赤壁之战的古战场——蒲圻县赤壁公社,同那里的党委书记田际成和几位农村基层干部,就当前农村形势进行座谈。上述三条导语采用“借光”手法来突出新闻的显著性,用以提高新闻导语的显赫性。例1是向历史人物李鸿章“借光”,使新闻事实“返老还童”,例2是向历史地域“借光”,加强新闻的显赫性,例3是向历史事件“借光”加强新闻的可读性。采用“借光”法,目的是烘云托月,借光生辉。因此,利用历史人物、事件、地城等材料时,不要游离新闻主题,不要胡编滥造。(3)心理接近法按照读者的阅读兴趣来写新闻导语,称之为心理接近法。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分析读者的兴趣,注意点以及情感等,然后在导语写作中找到接近点,抓住不放,落笔直泻。如:“今后的孩子们完全用不着种牛痘,他们永远不会害天花了。”一位多年从事疫苗研究的专家,寄语那些没有给宝宝种痘而有所疑虑的年轻父母,希望他们放下心来。这条导语面对孩子们的父母讲话,是一条别开生面的心理接近式导语。导语亲切、动人,富有感情,凡那些反常、突发、奇异的能刺激人产生兴趣的现象和事物,都可以作为心理接近式导语的写作材料。因此,在写作导语时一定要考虑到读者对象,分析读者心理特征,尽可能地找出与读者心理临近的那个“占”(4)利害关系法凡用对读者能产生利害关系的新闻事实写成的新闻导语,其吸引力强,读者对新闻的趋向值高,比如1995年10月某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中,播送了一条关于大气臭氧层正在受到氟利昂的破坏的消息,就立即引起了人们的街谈巷议。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日警告说,如果地球的臭氧层继续按照目前的速度减少变薄,那么2000年时全世界患皮肤癌的比例将增加到20%,达到30万人。这条消息尽管是一条技术性特强的预测性报道,但读者因其“患皮肤癌的比例将增加20%”这一利害,对导语十分感兴趣,这样,新闻就有了接近性,这也是新闻改革如何更加贴进群众生活、工作、学习应努力的方向。(5)地域临近法据报载,《党的干部楷模——孔繁森》的话剧在山东上演,场场爆满,除了人们敬佩这位好干部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因为孔繁森是山东人;电视剧《傻儿军长》为什么在四川久播不衰,除了剧中那十足的川话令人捧腹大笑,恐怕还有一个因素——因为剧中主人公是四川人。为什么不少远离武汉五百多公里的恩施人对武汉的天气预报那样关注。原因是他们的子女在武汉读书,或者他们的亲人在武汉出差,武汉天气的变化,时刻牵挂着他们的心。由此看来,从地域的接近性上着笔写成的导语,读者的“上座率”就高。如:随着炎热夏天的到来,北京市啤酒、冰棍、冰淇淋和饮料的销售量也随着温度计的水银柱上升着。这条消息对北京市民而言,无疑是条信息广告。而这条消息对于外地读者来说,恐怕光顾者甚少,几乎为零。这说明地域与读者距离的远近,直接影响着一条新闻的传播价值的实现的程度,距读者越近,其传播功能就越强;反之,则弱。新闻导语的构思技巧是多种多样的,俗话说:“文无定法”。但新闻导语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必须符合两个要求,一是要抓住事物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做到第一条,必须具备训练有素的新闻能力,做到第二条,则需要有一定的写作艺术或技巧。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