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58今日阅读:61今日分享:18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小学阶段在一个人一生成长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征,往往展现出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改变原有的 “依葫芦画瓢式”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对于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教师而言,转变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一、引导学生构建自主知识体系       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知识,就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个活泼、开放的探究氛围。课堂教学中,我尝试着这样去做:变教师出问题,学生思考,教师点拨,学生收获,为提供素材,学生提问,学生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教师点评。这样做的效果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飞跃提升,教师的诱导功能逐渐转化为调控学生探究的方向和过程,教学难度大大减轻。      举例子: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分一分》一课教学。原来的做法: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从图中的分苹果得出结论:二分之一。现在的做法:提供问题,一个苹果要两个人来吃,怎样分最公平?先提出平均的概念,然后再得出二分之一。      对比效果:原来的做法比较生硬,现在的教法是学生能更好的把握分数的精髓,教学中既强调了平均的概念,填补了新课本概念的缺失问题,又让学生容易接受,便于知识的迁移和拓展。(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分数。)      在该单元同分数的简单加减法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认真观察课本60页“吃西瓜”的情境图。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课本的编排意图,弄清了已知条件和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思考和计算,总结出了在分母相同的条件下,两个分数相加,只要“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的规律。教师的任务就是对学生的探究结果给予公正的评价。对于教师而言,这个过程很简单,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能用自己的方式(画图、语言解释等)计算出两个分数相加的计算过程和结果,很有挑战性和吸引力,更多的是问题解决后的成功乐趣。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虽然教师的表现舞台被挤占,但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主动探究意识,省时而高效。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资源的开发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课本无非就是个例子,只要学生看的懂,完全可以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提供给学生,也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新的知识前,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可前预习的影响,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个提前的了解。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采取“我知道,我上课”,“我给大家讲个题”等形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试着扮演小老师,给同年龄的学生上课、讲题。而教师,则完全抛开独占讲台的想法,大胆给学生提供机会。自己主要是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学习水平,给予指导、鼓励和点评。这样学生的学习水平(包括自学能力、口语交际水平、逻辑推理等)会逐渐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效果。教学中,让学生自己主动建立一个错题库,把自己平时出现错误或者不会的类型都记录在错题本上,关键时刻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集中讲解,化解学生的误解和错误。这样的做法,会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反思的习惯。对于学生进行回顾和总结自己的学习得失,构建一个良好反馈体系。      三、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生中充满了懵懂的外界疑问,也蕴藏着大量的智慧之源。如果教师开发得当,那么所迸发出的学习潜力是火山喷涌般强烈的。      一幅图,一个情境,一种教学的方式,在我们看来知识传授知识的手段和材料,其实换个角度讲,这些素材同样是学生开启智慧的钥匙。例如在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的插图,让学生讲讲自己都获取了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信息是未知条件?引导学生自己利用这些条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终于学会了获取有利用价值的信息,并且学会了甄别信息,解决自己困惑的问题。      在处理作业的过程中,我常常让学生仿照课本上的例题,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创设问题、编题,然后同学们一起解决这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评价,比一比,评一评,谁的问题设置的好。学生参与的问题情境创设,仿照例子编一编,凸现了学生的智慧,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也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