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668今日阅读:22今日分享:22

古代的考生怎么称呼

古代科举制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从隋朝开创以来,到明朝时期已经很完备,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从隋代到清代共实行了1300多年。那么,古代对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是怎么称呼的呢?
方法/步骤
1

称考生为“童生” 明、清科举考试中,凡是为了获取秀才(也称生员)资格的考生,不分大小老幼,统称童生。考文科者称“文童”,也称“儒童”;考武科者称“武童”。科举考试都是从“童生试”开始。

2

称考生为“秀才” 秀才原指优秀的人才。汉至唐初为荐举人员的科目之一。唐时称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考生为“秀才”,明清时用以称经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生员。因为只有获得“秀才(生员)”资格后,才能去参加下一个层级即举人的考试,所以,“秀才(生员)”也就成了考举人考生的称呼。其中成绩最好的称廪生。“秀才”也被尊称为“相公”。

3

称考生为“乡贡” 唐代由州县荐举人员送到中央考试选拔的考生为乡贡。不在学馆的考生,只有经州县初步考试合格,才可以被荐送最高级别的选拔。

4

称考生为“举人” 唐代实行科举考试,对各地乡贡入京应试的考生通称举人,也有称为举子。举人是参加全省范围的科举考试及格后所取得的资格,所以也称为“孝廉”。被称为“举人”的考生,通过会试后,如果录取为贡生,同年就可以参加殿试。殿试是科举制中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的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