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952今日阅读:11今日分享:15

白芥子的应用和功效

白芥子,别名辣菜子,植物类中药。无臭,味辛辣。主要产自安徽、河南、四川、山东等地。全国各地多有栽培。白芥子作为一种常用中药,其主要功效正如《本草分经》所说:“辛温入肺。通行经络,发汗散寒,温中利气,豁痰。”  中药应用,除了现代科技提取有效成分外,传统方法(煎煮、熬制、研磨等)依然是主流。中医临床上,白芥子这种药物主要通过内服,外用发挥治疗作用。从历代医家及其论著中,不难发现其作用和功效的广泛。譬如白芥子主治胸满胁痛、咳喘痰多,取其“温中利气,豁痰”之功;白芥子又治疗肢体麻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取其通行经络之力;白芥子还可“利九窍,明耳目”,是为兼有通窍明目之意……  中医治疗疾病的医理,其所依据的理论概念(如阴阳、五行等)往往让人感觉过于空泛,药物组方构思重其意而不重其验效,故此,一些严谨的组方,效果不一定就好,也不一定就会有普遍性;反而一些偏方验方在治疗实践过程中却常常收到出其不意的疗效,并且具有普遍性的效果。譬如下面介绍的贴敷治疗哮喘的偏方。  中药的运用,以调理见长,既有药食同源之说,亦以体质的恢复和增强来达到治疗目的。白芥子在临床上主治胃寒吐食,肺寒咳嗽等。白芥子,其性辛、温、散而无毒。此处将略略谈谈的是它的另外一个外用调理的方法——贴敷治疗哮喘的偏方。这个偏方已是广为流传,现将其从网上摘录如下:  外治偏方:白芥子、甘遂各21克,元胡、细辛各12克。采用研磨贴敷法,用以治疗哮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克;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整粒敷穴位。  禁忌:肺虚久咳及阴虚火旺者禁服,皮肤过敏或溃破者忌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中药的功效发挥还要注意其保存和收藏,所以取用时药材质量还是挺重要的。以个人陋见,白芥子在上方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穴位刺激,起到温经通络、驱寒平喘的功效。在治疗上,既有攻疾的主要方面,又有调和散结去瘀的构想,还有温通驱寒理气而恢复正常呼吸功能的系统调理意图。细辛且有微毒,主要用于实症。夏季三伏灸治疗得法,效果更好。  本人就曾经去药店买过白芥子将其作为穴位贴敷的应用,以体验这种药物的性味和功效。中药单方验效非常,譬如用整粒作为耳穴贴敷,外部刺激性反应较其它颗粒要好;当时使用白芥子时,主要还是想到体验这种药物在研末调酒后所起到的温热作用,以了解它在保健中的作用,希望能对自己的神经衰弱起到调治的作用。白芥子贴敷法,确实能对神经衰弱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所以记录如上。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