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572今日阅读:67今日分享:44

不必人为制造“延迟满足”去培育孩子

一、一个看似很有道理的观点有一个流行的观点:“若你想让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就该经常让他经历等待和渴望的过程。如今的情况是,很多孩子刚学会走路,大人已经迫不及待地给他买好儿童自行车了,孩子会认为他得到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孩子经历不到内心长久渴望被满足的那份喜悦,因此很难被满足,跟他一起生活的人会很辛苦~” 这个观点看似很有道理,但有一位家长很迷惑,总觉得不对劲,但是不知道如何考虑。所以请教我。 我说:感觉这个观点莫名其妙,我们自己喜欢领导这样对待我们吗?如果不能马上给就算了,但该给的、可以马上给的东西不给,故意抻着。这是玩我们呢?都快被领导气死了,还感恩?如果你的朋友能帮你的忙,却一直拖着,让你求爷爷告奶奶才帮你办,你肯定会觉得这人耍手腕,耍手段,不地道,怎么会想到感恩呢? 所以,这样的事情只要想想自己的感受就清楚了。 还是自然、简单一些好,别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啦!二、延迟满足 上面这个观点可能是由“延迟满足”的训育理念演绎出来的。小巫在2008年的书《划清和孩子的界限》中将这个训育的方法从美国引进介绍。我仔细研究了小巫的书,我觉得小巫的表述还是比较合理的,她也专门指出:不要刻意制造缺失,不要戏弄孩子,故意不满足孩子,以此要挟孩子答应你的某种条件,或者考验孩子的耐性。切记这不是挫折教育,不是要你成心和孩子找别扭。小巫的训育方法,只是利用生活场景相对自然地有意来锻炼孩子。不过,在美国,延迟满足到底是如何表述的,也有不同意见。美国华人心理学博士陈忻说:延迟满足不是一种教育方法,而是我们需要培养的孩子的一种能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也没有能力去鉴别谁对谁错。不过美国人说的也不是圣经,我们参考一下就可以了。主要防止把国外引进的本来还不错的理念曲解了,变成另外一种形式的挫折教育。三、中国和美国相比,可能更不需要有意“制造”延迟满足看了我这个观点,您没有惊掉下巴吧!没错,现在的孩子在很多方面的确比七八十年代的我们能更快地得到满足,不需要等待。比如食物、玩具、书籍、娱乐、衣服......遥想维尼当年,眼巴巴着盼着过年穿新衣服,期盼着吃顿饺子,好不容易才能找到一本好书......得到之后确实是美滋滋的。这是事实!不过人家美国多少年之前已经是这样的了。现在中国发展了,但还做不到物质精神生活像美国那样丰富。而且据我所知,美国人也不大提倡故意不满足孩子。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看,咱们不比美国人更需要延迟满足的训练。从另外一些方面来看,中国孩子自然得到了更多的延迟满足训练。在物质生活等方面的满足上,现在中国的孩子的确少了锻炼延迟满足的机会,但是在其他方面增加了不少锻炼的机会。从幼儿园起就就开始很端正地上课,想自由活动,等等吧;以前是没钱买冰淇淋、快餐,现在是有钱买,父母限制买(这个我赞成);以前上学前绝大部分时间在玩,现在想玩,您等等吧,先去练琴,先去学习,先去....上学之后更变态了,上课不用说,纪律比我们那时要求要严格,想放松一下,您等等吧;回家,想玩,等等吧,作业可比我们那时多多了;周末可以放松了吧,继续等,作业、兴趣班、培优班......终于搞完了,可以玩了吧。NO,NO,NO,该按时睡觉了。所以,在这些方面咱们可是有着美国人无可比拟的优势。需要专门锻炼吗?有的是机会。所以,即使美国人在意这种训练方法,咱们中国也可以少重视一些。不过,如何使孩子有自制力、自律呢,能够等待呢。我觉得主要还是培养上进心、兴趣和习惯。参考:孩子自制力的那些事儿四、怎么做?我觉得父母脑子里几乎不需要有“延迟满足”这根弦,因为生活中有很多必须延迟满足的机会,自然而然、见招拆招就可以了。比如对孩子的要求,做到适当满足适当拒绝,先说好再说不;孩子写作业静不下心来,不专心,想玩,咱们找原因、想办法;上课坐不住,咱们想办法......即使从小有意去锻炼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如果学习没有兴趣、信心、习惯,这种能力也大都是帮不上忙的。所以,自然一些要好。不必人为制造“延迟满足”去培育孩子!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