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296今日阅读:19今日分享:20

家长不要随意触碰宝宝依恋的禁区

一次骑电瓶车带点点出去玩,返程的时候遇到隔壁一位熟识的阿姨,她开着汽车,由于是冬天,冷风吹着不舒服,为了给点点更舒适的乘车环境,于是我让点点跟着阿姨的汽车回家,而我则骑着电瓶车随后返回。在我看来,这本是一个无伤大雅甚至是很精妙的安排,心里正在为这次偶遇而庆幸呢,却发现等我到了家之后迎接我的是一个抽泣不止的宝宝,见到我回来,点点如释重负(估计是为再次见到我而庆幸)但却一个箭步扑到我的电瓶车上,脸上的泪水一串串的下落。等我停好车安顿好,更是抽泣着让我抱着他,不肯离开我半步了。我赶紧百般安慰,再三保证,点点勉强停止了哭泣,但是事情并没有结束,半夜12点之后熟睡的点点突然在迷迷糊糊中大哭了起来,哭声中溢满了恐慌和委屈。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我触碰了宝宝依恋的禁区,使得孩子的情感受到了伤害,他认为我将他交给了别人,不能理解我只是暂时的离开。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子在2、3岁以前是没有守恒观念的,也就是缺乏时间意识,不知道暂时和永久的区别,因而此时的点点不能正确理解妈妈的暂时离开的时间意义。资料表明,0-2岁之间孩子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而信任感的来源就是健康的依恋,依恋一般是孩子和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建立的稳定的、持久的、长久的、亲密的情感联系。这种情感联系不仅是孩子的一种情感诉求,更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还是他以后社会性情感正常发展的基石。虽然孩子的依恋对象主要是母亲,但是我认为孩子在正式入园之前可以让孩子和更多的人建立一个强烈的、稳定的依恋,如点点依恋的对象就是奶奶和妈妈两个人,我们无论是谁,总是能保证其中的一个在他的身边,这样他的情感时时刻刻都处于安全之中,对于他的情感的正常发展非常有益。想起小时候我的邻居,因为她的弟弟和弟媳妇要外出务工,将孩子托付给这个大姑。这个孩子大约在刚进入两周岁,刚来的那段日子,整天泪水连连,无论见到谁都是“你可以带我去找我的妈妈吗?”一天下来这句话要重复很多遍,让人心酸,如果有人搭茬说,可以啊。他就义无返顾的跟在他的身后,无论这个人是否熟悉,他固执的跟在他的身后,以为很快就能见到妈妈,随后当然就是更深的失望了。美食、玩具、游戏均不能分散这个孩子的注意力。好长一段时间,我一见到心里涌起一股很沉重的酸楚……不知道这个孩子究竟用了多长时间才平复他缺失的情感,我在心里默默的祝福他。寒假回家,偶遇邻居,邻居指着操场上一个阳光帅气的男孩问我:你还记得那个整天哭喊着找妈妈的孩子吗?现在都成了小伙子,已经是大二的学生了。我诧异的看过去,那个男孩子正投了一个很漂亮的三分球,恍惚中穿越时空又见到那个泪眼婆娑的小男孩,感到非常欣慰。依恋具有稳定性,也具有补偿性,当这个孩子处在情感危机的时候,他的姑姑一家对他无私的关爱使他获得了很大的支持,宽松的家庭环境让的情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补偿。这个孩子很幸运,可是一系列的问题是,他和父母关系如何?他的心里还尚存有阴影吗?他能够对父母的不辞而别而释然吗?所以家长不要随意触碰宝宝一依恋的禁区,或者在离开宝宝之前跟他说清楚,或者安排一段过渡期,否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会造成不利。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