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448今日阅读:172今日分享:19

6个月的时间里 攻克800万字的复习资料(下)

本文系独家稿件,禁止博客、论坛、微博、其他网站等转载,谢谢配合。作者:黄 甦 国家司法考试培训中心 主任全部备考行为的落脚点是历年试题的演练和对《试题解析》的学习理解,而其核心就是怎么提高多选题和不定项选择题正确率。我们下面着重谈谈什么在误导、困扰着考生,经过6个月时间的备考,也无法保证通过司法考试。司法考试是概率主宰的世界首先,我们必须强调一点,尽管考生都是学习的专家、应试的行家里手,但是,必须承认只有10%左右的考生水平是异常的出色。从学习的方法、到问题的剖析、理解、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记忆力、书写能力诸多方面都很优秀。如果,司法考试没有社会机构辅导班的参与,司法考试10%左右的通过率都属于他们,其他近90%的考生只能袖手旁观了。这个群体,我长期以来给以极大的关注,我们国家司法考试网历年招生大多数是互联网下来参加面授的,有相当一部分是海外的留学生。在英美、西欧国家留学生居多,也有日本、台湾、港澳的,海外留学生中,来自东欧的水平要差一些。在这10%左右的优秀考生中,相当一部分是像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样的重点高校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国家统招的本科生中的莘莘学子,他们都是学历教育的尖子,非常的优秀。另外还有少数非法律专业的理工科学生。在司法考试考生中同样也有10%左右的水平很差,怎么培训也是与通过司法考试无缘的,他们是重在参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在报名后,备考过程中逐步的放弃了考试。考生的结构形态是枣核型。也就是:10%优秀考生、20%左右的次优秀考生、30%左右的水平一般者、30%左右水平稍差的考生和10%水平差的考生。即:10%优秀、20%准优秀、30%一般、30%稍差、10%差。如果今年司法考试通过率是10%的话,这10%的优秀考生中会有7成雷打不动的通过司法考试的,辅导班最多是辅导半年,根本不可能对这7%的学历教育优秀者、应试精英构成任何威胁(辅导班低层次、简单培训无法PK他们受到的高层次素质教育、严格应试经验的训练)。剩下的3%的考生会被参加辅导的考生置换,也就是把其挤出通过率。而参与这一置换过程的是20%准优秀和30%水平一般的考生,且要参加辅导班的培训后并有所提高才可以。大家能看出来,50%置换3%,可能性多么的小,所以说辅导机构宣传的通过率都是假的。而40%稍差和差的考生是与通过司法考试无缘的。司法考试从来不是天下第一大考,比它难的有,但一定是竞争比较残酷、激烈的考试。说到这里大家也可以明白,为什么司法考试缺考率很高了。在这被置换的3%考生和7%雷打不动通过的考生间不是泾渭分明的关系。如果,这10%左右的优秀考生也都去参加辅导培训,形成水涨船高的局面。50%考生取代这3%而通过司法考试的几率几乎为零。一个考生通过概率几何大家也就清楚了,我们参与的司法考试是概率主宰的世界,但不是随机的。我一直主张考生懂的一点概率、统计学常识,对大家备考帮助很大。 而这一概率的主宰者是考试的组织者,就是司法部的司法考试中心。而培训机构的辅导远远达不到素质教育,更达不到司法考试应试的水准(详见法制日报司考培训竞争激烈 如何择班请您细酌 http://www.legaldaily.com.cn/bm/content/2005-05/25/content_138971.htm)。谁主宰者司法考试——司法考试中心以前的司法考试辅导市场曾被名师效应主宰,比如李仁玉教授在十年前物质还是比较匮乏的时期,他就凭这自己的口传心授征服了大江南北,当时没有互联网,考生都在复制他的录音。高校的录音室里挤满了学生,你要录其他老师的录音一盘2元,录李仁玉的一盘三元。他的出现司法考试市场为之震惊,他的讲授口音很重,不见其人以为是一个长者,其实是一个风度翩翩的年轻学者。他何以至此?我们只听说老师因为讲辅导,被请出命题组的;居然有老师因为讲辅导,被请进命题组。系才华、学术功力、学界的影响使然。我曾经在10多年前就说过,一个部门法,学界、培训界寄予10年的期待不过始出一二人。而其就是这一二人之一,另一个就是王轶教授。他们原本是可以主宰司法考试辅导市场的司法考试的通过率是考试中心决定的,通过率一松一紧,效应类似美联储的美元货币政策,足以洗市场一回。就是我说的,通过率提高,培训市场超负荷,培训师资缺口加大,结局就是辅导老师的低端化,对传统名师产生摧毁的冲击;而且,这个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低端化趋势很快将使培训机构的广大员工走向讲台。通过率如果收缩,那么这个辅导市场就是哀鸿遍野、百业萧条。考生就明白我说的,司法考试辅导是灰色地带、边缘化地带,培训的从业者就是一帮干着脏活、苦活、累活的在教育边缘存活的蓝领。司法考试以及这个辅导市场的主宰是考试中心的通过率。多选题和不定项选择题决定考生命运关于单选题和多选题、不定项选择题我在法制日报《2004年国家司法考试的变化及重要意义》做过方向性阐述。就是《多做历年真题 2006年国家司法考试备考策略论》中提出的:单选题设置技术简单,考生答题正确率也高,在单选题、主观试卷当中考生普遍(不管是否通过)分数成绩悬殊很小,真正拉开考生之间差距的是多选题和不定项选择题。这部分题目设置溶入了我所说的不容易的、较难的和难的题目。考生都知道,小平同志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也就是名帅苏永舜率领的古广明、容志行这一代最优秀的球员冲击世界杯决赛圈失利时,就高瞻远瞩、战略性的指出:足球从娃娃抓起。但是,足球为什么还上不去,那怪足协的官僚们不知道,中国足球要从哪一代娃娃抓起而胡抓、瞎抓了。司法考试备考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历年试题中的单选题考生在学习部门法时就可以作为单元测试题来做,而多选题、不定项试题何时做?我不敢多说,考生因人而异。简单说:考生参加辅导班前测试,单选题准确率是60%,多选题是20%,一轮学习下来后成绩不会有什么提高,因为辅导老师紧锣密鼓的讲了200小时的部门法“干货”,考生吸收消化的时间要远远大于200小时。收效暂时看不出来。考生备考中,做多选题、不定项选择题需要心理承受力,一般考生做历年真题的多选题、不定项选择题正确率很低,有的部门法知识掌握不错的考生,正确率只有20%。如果多选题正确率达到50%是肯定能通过司法考试的,一般多选题、不定项选择题正确率在50%的考生,单选题正确率都是高达80%以上。完全有把握通过司法考试,并拿到较高分数。多选题、不定项选择题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考生掌握起来难度极大,命题人都是从事法学教育几十年,对考生那里易犯错误、那里会磕磕绊绊了然于心,只有如他们所积累的经验、学识和教养才有可能告诉你所出试题的题眼所在、题目设计的逻辑结构、答案准确的法条依据。所谓应试辅导,我之所以说比学历教育还难就在这里:第一、司法考试难度大于本科生考试;第二、学历教育是太极推手,而司法考试应试辅导是散打、跆拳道,是另一番功力;第三、能做到司法考试应试讲授的,不过数人,而且全被收入命题组。能够讲到应试层面的老师就已经达到了命题人的水准,即便如此,要讲到司法考试应试层面,还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准备才可以。曾经有两个达到这一水准的老师跟我说过:“能听到我的课是考生的福气,考生听得精彩,他们不知道我们备课,比考生备考下的功夫大多了。”对考生的多选题、不定项选择题辅导上长期以来就是空白,大家一直回避,退避三舍。这是我推荐命题人的《试题解析》的原因。我只想嘱咐考生,在做多选题、不定项选择题时,不要气馁、要勇于面对20%左右的正确率,大家其实水平也均在这一线上,许多通过司法考试的考生多选题、不定项选择题的正确率也没有达到50%。多选题、不定项选择题是司法考试试卷中最不稳定的,最为闪烁、跳跃的,是最难把握的司法考试试题,是试卷中最为灵动的,是司法考试之精灵。考生对多选题、不定项选择题不但要重视,而且要怀着恭敬、敬畏的心态。他是命题人题目设计的功力所在;是我们法律知识综合运用的薄弱环节;是我们部门法体系中的软肋;是对我们思维弧度的充分考察;是司法考试考生真实水准的试金石;是司法考试卷面设计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这样的题目仿佛是有灵性,经常一道题在你脑海徘徊许久而挥之不去。如果你的多选题、不定项选择题正确率达到60%,你的成绩至少在420分开外了。误导考生的备考攻略、所谓的方法论误导在司法考试中是一个较为普遍现象,这是不足为奇的。过去医院的误诊率都高达70%,关呼生命尚且如此,福岛本身、师资本身都是低端化,何况备考方法、方法论的介绍呢。10年走过,我和王亦君在中青报发表的司法考试备考指南系列,依然是这个行业的经典。第一条、就是号称要制定周密的备考计划和方案,并严格执行。这纯系胡说八道,但是在所谓备考经验里都会有。人不是机器,在一个恒定的条件下、按照固有程序运行,不要说我们个人,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也做不到。这个规划、那个规划最终都要调整。有时会调整得和最初的计划面目全非。全国不会有一个考生能做到这一点。大家对此一定要放松心态,不要被忽悠。第二条、号称要对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这一点能考上的考生是做不到的,可以说绝大多数考生做不到,做到的就是很差的考不上的考生。考生在备考中是一种炽热的状态,无清醒可言,就像竞技场上的运动员,比如欧洲杯上意大利天才球星巴洛托利从拉莫斯脚下断了球,单骑闯关,朝球门奔去,就在此时,他若有所思的慢了下来,被大家嘲讽为“思考人生”,结果被快速回防的拉莫斯反断成功。巴洛特利在思考人生的那一刻是想清醒的认识自己。第三、鼓吹、号称做三遍真题。这更是无稽之谈,11届司法考试真题,每套两天做下来,这还要紧锣密鼓的考试的速度,66天做三遍可谓神速。再分析、核对答案、做做统计等等要三个月时间,根本是行不通的。考生只要着重做一遍近几年的试题就可以,单选题一遍足矣。多选题、不定项要下功夫,多看命题人的试题解析,搞明白、理解透,这里对试题、试题解析的运用和遍数无关。尤其是在备考后期,试题、解析对考生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关系,而非遍数。第四、号称坚定信心、居然有什么信念篇。信心是积累的,不是空喊的。备考过程非常复杂,考生状态起伏、摇摆不定,有时自己怎么努力也收效不大,考生非常沮丧,几近要放弃考试,但是如果坚持下来,又是柳暗花明。实际上,大家的情况都是一样的,凡属信心者都动摇过、都必会动摇。在我写《律考百谈》之前类似的东西没人写,写无非是当时给国家司法考试网增加一些可读性。后来一窝蜂上来“无病呻吟”“少年言愁”。在2001年我们创办了国家司法考试网,得到中华律函北京总站、北京市司法局法学教育培训中心的谢泰生老师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没有多久互联网上漫天遍野都是叫国家司法考试网的,但你看它的内容就明白了。模仿和抄袭是带有时代特征,毕竟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呀。说到《律考百谈》我还要感谢新华社的邵记者,他几次提出给我出版,我当时是由衷的感谢,同时觉得互联网文字垃圾已经不少了,如果把这些东西纸面化没有必要,不过只是应景之作而已。司法考试是人生的一次修行许多人见到我都会谈到自己考过司法考试,尽管没有通过,但是叫他们很难忘怀。司法考试是人生的一次训练和修行。我很早就和考生说过,所谓你们崇拜、追求的爱情,不过只是自然进程在人类繁衍过程中的“插件”而已,是一个小的程序,也许是上帝的错误、也许是他特意的安排,人类只是这一宏大进程的瞬间而已,我们的使命就是传承,传承你就要接受训练。说到瞬间,就想起了海子对诗的定义,所谓诗就是向我们提供这样一个瞬间,让一切人成为一切人的同时代的人。千年后,必会有人记得这伟大的、天才的诠释。但是,他们所处的年代无法为其提供更好的诗歌训练,好似一个健硕的男儿有着满怀的青春激情,可是,没有精液、没有唾液可供宣泄,泪腺也是干涸的,无以抒发青春的苦闷和痛苦。余光中早年的诗被诗歌播种者覃子豪批评过,但是,经过长期的训练、不懈努力也算过得去了。喜欢歌曲的年轻人只会觉得罗大佑写的歌词很美,实际上,但不知这也是传承,因为五、六十年代叶珊、覃子豪、洛夫等诗人的作品作风靡宝岛、哺育着年轻人、安抚着他们悸动的心灵。我们大陆也有,意境更为深邃、意向更为繁复的好诗,但没有能够得到传播、普及。比如诗人王辛迪的诗,但是我在百度上居然搜索不到。两岸诗写得好的,几乎都是学外语专业的,受过中外语言严格训练的。我有一个朋友,她每天朗读一遍中国日报,以保持自己的语感,持之以恒,常年不懈。她参加司法考试时,我曾问她准备得怎么样?他告诉我:没有问题,能像我这样下功夫去掌握一门语言的,司法考试是没有任何问题。她没有脱产,非常顺利的通过司法考试。考生备考的核心是经过部门法的学习、法条的记忆,提高试题的正确率,尤其是多选题。考生备考切记:不要春暖花不开或只开花不结果,不但要开花、要结果而且要修出正果。这果就是试题、尤其是多选题的正确率。我们中国学生自小就接受严苛的训练,大家一定要学会识别训练,不要在备考中迷失。训练要讲究答题的时间、速度、强度、准确率、完成率;所以,我经常说,我搞不懂司法考试是田赛,还是径赛。比如,革命一生的老同志离退休了练习书法,那不是训练,那是爱好。一写就是龙飞凤舞,类张旭的狂草。书法的训练要一个字,专心一意、一丝不苟的写上几千遍、上万遍、几万遍、甚至十万遍。我之所以强调考生的训练,因为,我注意到了无论是考生,还是机构辅导,在追求娱乐化、休闲化的所谓课堂效果。真正的司法考试辅导讲下来,老师是筋疲力尽,考生听得是瘫软的、是头昏脑胀。考生通过司法考试的千奇百态我的一个朋友,可谓家学渊源,本人聪慧异常,从小到大就读的都是最优秀学校。也是学法律专业的。备考司法考试最后一周连楼没有下,顺利的通过了司法考试。但我最终发现,他的辅导用书像新的,根本没有翻看过。另外一个朋友来北京参加辅导,离京之前突然问我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的区别,我感到诧异,他安慰我说:“您放心吧,我一定考上”。成绩下来后,他居然真的通过了。我至今对他怎么通过的百思不得其解。我介绍他实习的律师事务所主任也问过我,他这水平怎么通过的司法考试?不过,据他本人解释得益于他的记忆力超群。还有一个朋友,由于用功过度,考前一夜苦读未合眼,在考场睡着了,监考老师捅醒他,他和老师商量叫他睡上半小时,监考老师一看考场规则没有禁止考生现场睡觉,也就默许了。半小时醒来,他睡觉流的口水把卷子都阴湿了,然后奋笔疾书,成绩下来,圆满通过。在我们的辅导班上,李仁玉授课后和我讲,前排有个女生水平很高,会考高分的,讲课中她的口型都比其他人准确,反应很快。(李仁玉何许人也,在国家司法考试命题组做了3年的命题组组长,每套试题必须他来定稿、并签字画押,才可以付梓印刷,成为当年正式的国家司法考试试题)。我告诉李院长,她是你的校友呀,北大研究生中的高材生,在法院系统工作,实务界的法律人才。考试过后,这个考生给我打电话说,一道25分答题,在卷子另一页,没有看到漏答了。我对她的水平很清楚,无非就是本可以拿高分的拿不到高分了。成绩下来,她电话告诉我考了410分。考生的备考状态也是各异的,有许多考生没有按部就班的完成自己的备考计划、或者觉得捉襟见肘的局促,但是最终还是通过了司法考试。反而是,考前貌似胸有成竹、状态松弛、懈怠下来的考生通不过司法考试。考生在司法考试前都会出现多种状态:有的忐忑不安,伴有焦虑;有的跃跃欲试、异常兴奋;有的觉得越看书,需要看的越多,怎么也看不完;有的对备考已经麻木了、大脑已经刀枪不入了,还在坚持看……无论状态如何,都是躁动、紧张、焦虑、心里愈发没底,都希望考试能够推迟,再给2周的备考时间。以上考前焦虑状态大家都会有,这种状态对通过考试是有帮助的,甚至是必须的,就怕没有状态。备考方法论到底有什么用准确的说,备考方法论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是多余的。我们中国人在两个方面都是专家,一是吃的方面,不是美食家、也是一流食客;另外就是考试,考生都是考试专家。如果,你在品尝美食佳肴,我在一旁指点、叮嘱你要这样吃、要那样吃,这个先吃、那个后吃。你会很反感,因为打乱你的进食节奏、干扰了你饮食的享受。实际上,我讲备考方法论也会误导考生的。方法论本只是方向性引导一下考生而已。有一个教育心理学家告诉我,他自己就有教育心理方面的问题。我在中国青年报做司法考试备考指南系列专题时,经常开玩笑的说:无论是指南,还是指难,希望不是越指越难。时间过去很久了,那一组按照部门法写的备考文章也是转载最多的,尤其是刑法和刑诉法,刑法复习的一些建议、观点是拜我国著名的刑法学者,也是命题组核心成员所赐;刑诉法是1988年就在北京市司法局组织律考辅导的、也是这个行业辅导模式的开创者刘玫教授在电话里和我交流、探讨了有45分钟,对我多有启发。看过这些文章的考生应会有所收益。当时,大家还都不习惯叫司法考试备考,而叫司法考试复习、学习心得、应试辅导,自我和王亦君发布“司法考试备考指南”后,这个词组变得清晰,也得到了普及,并成为行业术语了。我最初写司法考试方面的文章主要还是针对司法考试制度发育完善问题,比如我最初提出的以下建议:第一、取消外语考核的建议;第二、取消司法考试辅导规范单位认定的建议;第三、改革为600分制,关于多选题可以考虑按照选项给分;第四、在法制日报率先提出司法考试要过渡到两考制的建议,并得到积极采纳等等。都一一被采纳、或即将采纳(见本人的律考百谈和法制日报理论版)。当时我按照选项来给分的观点,周光权教授听取后当即指出:这是计算机做不到的,是机读阅卷实现不了的。从这一点足见治学大家看问题的维度。从细化考生成绩的统计、避免考生成绩过于集中在某一分数段、准确和清晰的体现考生间的水平差距,国家司法考试应当考虑多选题、不定项选择题由每题2分调整为3分。从试题的难度看,多选题和不定项题在考核中的价值远远高于单选题,多选题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实行3分制,是更为准确、合理、客观、科学的。另外卷四增加50分考核,国家司法考试由600分制,变革为800分计分制更为适宜。这样做利于制度的深化发育,也利于朝着两考制过度。如果如此实施,辅导机构不得不面对一直不愿意正视的,决定考生命运的多选题和不定项选择题的辅导、提高问题;由此加大考生对命题人《国家司法考试试题解析》的重视、依赖程度,深化司法考试考核的客观性、准确性、公平性、权威性。那时命题人的《试题解析》 将成为备考的主宰,因为在多选题、不定项选择题的提高上,考生只能由此受益。社会机构的辅导老师也会产生层级分化,一部分水平高、愿意下功夫的,会对《试题解析》手不释卷,开始尝试用多选题串讲部门法的考点,以适应考试变革的需求;一部分依然固我,继续给考生讲解基础的部门法知识。辅导误导、毁誉其间。拉拉杂杂写了这些,其实,每个问题展开讲都将是长篇大论。我在录入中,总是不自觉的把考生,打成考神;想来也是,能够经受这半年和800万字三件套的备考过程,确属常人难以承受。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