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933今日阅读:39今日分享:10

印度旅游摄影团为您讲述印度的历史

印度是世界宗教的发祥地之一,是个宗教氛围很浓的国家。在印度的大小城镇,到处可以看到印度教庙、佛庙、清真寺、锡克教庙密布如林,街上来往的人群中有额上画有一个黄粉圆点的印度教徒,头戴小帽的伊斯兰教徒,身穿白衣的基督教修女……人以宗教划群,物以宗教定性。与印度人交谈,他们常会问你:“你信什么教?”如果你回答不信任何教时,对方一定会很惊讶,表示不可理解,好象你是外星人一样。印度人认为,没有宗教就没有生活,因此几乎人人信仰宗教,在大多数的中国人眼里,印度是“西天佛国”,佛教应是第一大教,因为唐代高僧玄奘就是专门到印度来取经的,其实,这是人误解或是错觉,佛教不是印度的国教印度第一大教是印度教,是印度传统宗教,大约有83%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次为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佛教等。 自古到今,曾经有三个宗教成为过印度的国教,这就是“佛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其实这与印度古代的朝代更迭有关联。印度历史上的三个着名朝代成就了以上三种宗教在印度的地位。说印度历史,一定会提到3个着名的王朝:孔雀王朝、芨多王朝、莫卧儿王朝。这三个王朝对印度的文化传统有很大的影响:孔雀王朝盛行佛教文化,芨多王朝盛行印度教文化,而莫卧儿王朝则是伊斯兰教文化,他们各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公元前327年,马其顿人在亚历山大大帝的率领下侵入西印度。公元前317年,出身孔雀家族的陀罗芨多的孙子阿育王是印度历史上的一代名主,他大力提倡保护佛教,在霸业成后,发布很多诏赦,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很多的佛塔。劝告人们皈依佛教,使佛教声势大挣,更传播到了印度之外,也传到了中国。芨多王朝是印度人创建的另一个大帝国,创立于公元3世纪,前后100多年,几乎统一了全印度,是一个空前繁荣的王朝。它政治比较开明,经济也繁荣,这个时期被称为古代印度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和文艺复兴时期,古老的印度文化的各个方面——宗教、哲学、戏剧、诗歌、艺术及天文学、数学等科学技术方面都呈现繁荣的局面,这时也是印度正统的文化——印度教的全盛期,它产生了大小各18部的《往世书》,它们是印度宗教和哲学的总宝库。中国东晋时期的发显和尚去天竺取经(公元399-414)后撰写的《佛国记》中描述的所见所闻正是芨多王朝的太平盛世。 莫卧儿王朝(公元1526-1857)是蒙古人建立的。虽然伊斯兰教曾经被定为国教,但是阿克巴大帝倡导各教归一,召集全国各教的代表开会,制定法律,允许信仰自由。此时,不同民族和教派得到的统一,印度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之一,在阿克巴大帝宽容的统治下,牢固地奠定了印度全国文化的基础,印度教文化的伊斯兰教文化在保持各自特性的同时,相互深刻的影响着对方,印度许多着名建筑和绘画作品诞生在这个时期。 印度人口众多,百分之八十三为印度教徒,其中分为不同等级的社会集团。种姓制度主要存在于印度教中,对伊斯兰教和锡克教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不同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即僧侣,为第一种姓,地位最高,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刹帝利即武士、王公、贵族等,为第二种姓,从事行政管理和打仗;吠舍即商人,为第三种姓,从事商业贸易;首陀罗即农民,为第四种姓,地位最低,从事农业和各种体力及手工业劳动等。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各种姓又派生出许多等级。除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不可接触者”或“贱民”。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绝大部分为农村贫雇农和城市清洁工、苦力等。 种姓制度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就开始萌芽。后来在阶级分化和奴隶制度形成过程中,原始的社会分工形成等级化和固定化,逐渐形成严格的种姓制度。 种姓是世袭的。几千年来,种姓制度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方面影响很深,种族歧视至今仍未消除,尤其广大农村情况还比较严重。独立后,印度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消除种姓歧视。首先是制定了有关法律规定。1948年国会通过了废除种姓制度的议案。后来宪法和各邦法律也都做出相应规定,保护低级种姓利益。政府还在教育、就业、福利等方面对低级种姓者提供大量帮助。随着社会的进步,印度的种姓制度也在发生变化。如种姓制度中的内部通婚制受到冲击,如高种姓的女子现在也同低种姓的男子通婚了。人们对职业的看法也有所改变,衡量职业高低不再以宗教思想为基础,而以金钱、权力为基础。在城市里,各种姓人们之间加强了来往与交流。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