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320今日阅读:142今日分享:25

孩子怯生怎么办?

平时在家里面养尊处优的孩子,第一次面对外面世界的时候,总会显得有些恐惧。特别是如果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孩子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分离焦虑。但是孩子终究要长大成人,走向社会,那么应该如何教育孩子,让他慢慢学会与人交往呢?
方法/步骤
1

方法一:多创造交往机会  案例:明明出生以后,就一直生活在父母家里,由保姆照顾着。由于工作繁忙的原因,明明的父母没有带孩子外出参加多少活动。而父母由于工作繁忙的关系,较少与亲戚朋友来往,家中更是没有什么访客。而父母所请的保姆也是性格内向之人,所以明明的生活里除了父母、保姆,基本没有接触他人的机会。上幼儿园没几天,老师就向父母反应,明明很胆小,根本不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还经常哭。  分析:每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如果家里的环境过于封闭,不能从外界获得足够的信息,而突然一下子又把孩子放到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去,作为几岁的孩子来说肯定承受不了这样巨大的变化。所以,在孩子上幼儿园前,家长就要有意地创造孩子和外界环境接触的机会,为孩子将来的幼儿园生活打下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3岁就进入了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除了更多要求自主的愿望之外,也开始有了和父母亲戚等人之外的别人交往的愿望,这也预示着他们交往心理的萌芽。他们强烈希望与同龄人交流沟通,仅仅和成年人特别是单单与父母交往,已经不能满足此阶段交往的社会需求了。此时,就要让孩子尽早参与集体生活,而且要尽量创造这种环境。而在将孩子送入幼儿园之前,在家庭里面就需要及时预热,多满足他们交往的愿望,可以使孩子的交际能力获得良好发展。

2

方法二: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案例:茵茵在幼儿园从不主动和同学说话,也不和他们一起玩,同学们都说她“不合群”。上课时,茵茵不敢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她声音小得像蚊子一样;课间一个人缩在课桌前不出声,与同学格格不入。茵茵的爸爸长年出差在外,很少照顾家里。茵茵的妈妈常忙着上班,使得她总是一个人呆在家里,根本得不到父母的关注,见到陌生人时很害羞,不敢说话。  分析:儿童的社交退缩,很大程度的原因是自己的心理需求得不到关注。就如案例中的孩子一样,长时间得不到关注的话,孩子的心里容易形成消极的认知。即:“我是不好的,不重要的,我的想法也是不重要的,所以父母才不关注我。”这样非常容易形成孩子自卑的心理,导致孩子将来在面对别人的时候,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家长无论多忙,一定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让他健康成长。

3

方法三:学会运用榜样的力量  案例:澄澄是个害羞内向的女孩,看见不熟悉的人总会羞红了脸躲在父母的身后。趁着假期,爸爸妈妈邀请朋友带上孩子来家里玩,其中一个跟澄澄差不多大的女孩特别活泼开朗。妈妈抱着澄儿说:“澄澄,你看小姐姐玩得多开心,你向她那样去和别人打招呼,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小朋友在一起很好玩的哦,澄澄可以的,去玩好不好?”澄澄犹豫了一会,点了点头,妈妈把她送到小朋友的圈子里去,马上就有小朋友拉着她一起玩,澄澄渐渐不再拘束,学着小姐姐的样子,和大家越玩越开心。  分析:对于孩子来说,主要学习的方式就是模仿。所以家长面对不擅交际的孩子,不妨经常向他提供好的榜样。有研究者做了这样的实验,让一名善于交际的孩子充当模特,向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于交际的孩子演示各种社会交往方式,如何对别人微笑、分享、积极的身体接触、给以口头赞许等。结果,大部分不善交际的孩子都能够很好地学会所演示的社交行为。在家庭教育中,可以充分利用看电视、孩子跟别人一起玩等机会,发现这种榜样,让孩子效仿。

4

方法四:言语鼓励  案例:妈妈经常带着小云在小区玩耍,看见有邻居和认识的经过,妈妈都会主动和别人打招呼,还让小云一起:“小云,这是我们对面的王阿姨,打个招呼吧。”“小云,你看一楼的张奶奶过来了,张奶奶昨天还夸小云可爱了,向奶奶问个好。”“隔壁的小明也下来玩了,小云正好去和明明一起玩球,两个人更好玩的。”在妈妈的“鼓动”下,小云很自然地给大家打招呼问好,得到了很多夸奖,小庆玩得更加开心了。  分析:对于和陌生的人交往,对于不善交往的孩子来说多少是有些恐惧心理的。这个时候家长的鼓励能够起到很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关于家庭教育方式的研究发现,如果家长热情而态度鲜明地要求孩子遵守社会礼节所要求的各种规则,他们就往往能教育出懂规矩、善于和别人交往的孩子;相反,那些不大向孩子提要求、纵容孩子的家长,培养出的孩子往往是攻击性强、不受同伴欢迎的孩子,他们对别人提出的要求常采取对抗的态度。比口头讲述更好的一种方法是角色扮演。比如让孩子扮演小朋友、家长等角色,可以让孩子更深入了解对方,从而克服羞怯的心理。

5

方法五:引导孩子自己解决困难  案例:深深从幼儿园回来闷闷不乐,妈妈问发生了什么事情,深深伤心地说:“幼儿园来了新的小朋友,沫沫和他可好了。”原来平时深深和沫沫是最要好的朋友,估计小家伙“吃醋”啦。妈妈笑着说:“这样啊,沫沫可以和他玩,你也可以和他玩啊,好朋友不是越多越好吗?”深深若有所思。第二天深深从幼儿园回来,开心地拉着妈妈说:“我把带的小饼干和沫沫、新来的思思一起吃了,我又多了个好朋友。”妈妈微笑着摸摸深深的头说:“深深真厉害,又多了个好朋友,妈妈都羡慕了呢。”分析:孩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挫折,或因为没有经验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出现的问题。这个时候,孩子很可能产生挫折感而自我封闭,不与人交流。作为家长要认识到这个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不可因为孩子一时的挫折去责怪会不理孩子。也不要急着替孩子处理问题,可以试着引导孩子,或者告诉他方法,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这样他就能慢慢学习到经验,面对“难题”也不会束手无策。渐渐地,孩子就能在人际交往中越来越熟练,自然不会对“涉世”心生恐惧。即使是对孩子长大之后,也有益无害呢。可以尝试着先从身边较为熟悉的环境中的陌生人开始,渐渐向外扩展,让他体会与人交往的乐趣。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