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639今日阅读:82今日分享:48

勇赫:1岁的孩子是这样被教'坏'的

“人家孩子都会坐着了!”“人家孩子都会走了!”“人家孩子都会讲3个词了!”不到1岁的孩子要是能听懂你这话,我相信他肯定会把叛逆期提前,特别生气的孩子将会选择爬着离家出走。家长期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请记住三点,第一要尊重客观发展规律,第二要尊重个体发展差异,第三不要拿两个孩子的成长轨迹进行对比。我家千慧基本上发展是比较均衡的,表现为“三翻七坐九爬”。孩子的奶奶一直秉承着“三翻六坐八爬”的传统理念,一直焦虑地关注着孩子的变化,我就一直劝她,不要过于紧张,只要是按节奏的发展,提前错后一个月是正常的,而事实上,大部分孩子确实是“三翻七坐九爬”。 1岁之前,甚至1岁半之前,孩子到底需要怎么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时期的你最需要做的是陪伴,陪伴是为了让孩子产生受益终生的安全感,也是为了建立重中之重的亲子关系。很多年轻家长,按说没有经历“大跃进”时期,做法却极“左”。他们希望孩子们能够快速成长,恨不得远远超过邻居孩子才欣慰,这其实是一种病,在心理学上叫做“过度期望”,过渡期望对于本人的危害是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甚至神经衰弱与强迫症,而对于过度期望的对方,也就是孩子同样会产生危害,如果说过渡期望的父母是在抽烟的话,被过渡期望的孩子就是在吸二手烟。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我说的三点原则,切勿害己害子。 今天主要说的,不是“过渡期望”这类重大的教育错误,而是生活中一些特别“小”的失误。这些失误的的确确是父母犯下的,而且是把孩子本来“好”的部分给教“坏”了——孩子日后的一些行为完全就是因为父母之前的这些失误造成,挨骂的与被挨骂的都不明白为什么。 一、吃饭的习惯 吃饭的习惯对于人的一生的影响很大,一方面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对于胃肠的正常运转关系密切。之前,我们在网上听到了一个很让人惋惜的事情。一位24岁的女白领,由于加班、熬夜,尤其是凑合吃方便面、麻辣烫等食物,不良的吃饭习惯导致了急性胃溃疡,竟然夺走了年轻美好的生命。都说习惯从小养成,习惯如何去理解呢?习惯不能主观设置,而要尊重生理规律。在没有生病或其他特殊情况的干扰下,婴儿只会在感到饥饿的时候大哭大闹。她的需要就是信号,告诉你应该做什么。有很多家长,总怕孩子吃不饱,总给孩子加餐,在孩子不饥饿的时候进行喂养,破坏了婴儿天生的饮食规律。 除了尊重生理规律,也要尊重科学规律。要知道早中晚三餐的固定对于成年人的身体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需要在儿童4-5个月的时间,进行饮食作息的调整,有规律的进行喂养,从1岁之前就养成定点吃饭的好习惯。 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孩子们通常会在4个月的时候接触辅食,他们经常尝试用手去抓碗中的食物,两个手总是沾了一些稀饭或其他食物,他们会把自己手上沾的食物往嘴里送,甚至会把桌子上的食物往嘴里送。从这个细节上看,婴儿是知道“珍惜”粮食的。而我们的家长呢?会快速的扒开他们的手,或者马上把桌子擦干净,这无异于告诉他们,食物是无限的,不要太在意。正确的做法,是在保证卫生的条件下,不要干涉他们把东西吃干净。 还有一点,吃饭是本能,饭香足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请把玩具、电视还有逗孩子的话都收起,创造一个适合吃饭的环境,谢谢。 二、专注的习惯 我在之前的书中曾经反复提到过气质教育,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气质类型,选择教养方式。(气质类型包括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与抑郁质,请参考《天生的气质类型决定教养方式》)气质类型是由什么决定呢?根据希波克拉底的观点是体内四种体液组成比例不同而导致的,但这种观点的科学性似乎没有完全得到验证;另一种说法,神经回路的形式决定了气质类型,神经回路是指神经元(即神经细胞)与神经元相链接的脑内最小的信息处理单位,包括直线式、聚合式、发散式、环式等四种。在我看来,哪一种形式的比例最大,决定了儿童先天的气质类型,可以说神经回路就是气质的生理基础。之后,我通过阅读大量的美国、韩国关于气质教育的图书,并与相关专家进行了比较缜密的讨论,发现了儿童天生的四种天性(气质倾向),即好奇心、耐心、企图心与防卫心。四种天性两两组合,形成四种气质类型(可参考下图)。 可以说好奇心、耐心、企图心与防卫心都是本能,所以气质本身不分好坏,甚至可以说,每一个气质类型都是“好”的。 通过我的观察,我发现千慧是一个好奇心与企图心较强的孩子,属于多血质宝宝。多血质宝宝善于模仿、喜欢被关注、不排斥教育与管理,但是如果按照气质教育的观点,多血质的宝宝缺乏耐心,注意力也很差,我对这一点非常的担心。我拿出很多玩具,给她,她都不是很喜欢,甚至连碰都不碰,我当时觉得这下坏了,女孩子怎么会不喜欢玩具呢?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她拿着一把破旧的小塑料扇子,左看看,右看看。而就在这一刻,我本想着拿一个新买的玩具训练她的注意力——职业的敏感让我迅速罢手,我明白了,很多的时候孩子有自己的专注,有自己的好奇心,有自己的耐心,却被大人所谓的“计划”或“指导”随意打断了,这种不尊重孩子的做法,请亲们一定要注意啊。 三、“做家务”的习惯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更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能力。模仿是一种学习,是社会化的一种方式,他们希望通过模仿可以得到成年人的承认。千慧在7个月大的时候,模仿妈妈用抹布擦桌子;在10个月的时候,模仿大人拿扫把扫地。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动这些东西很脏,总是快速将这些“属于大人”的东西收好。殊不知,这种阻止实际上危害很大: 其一,模仿能力的否定。儿童最原始的自信不是来源于家族优越的条件,而是自我的模仿能力得到大人的认可。 其二,学习方式的否定。模仿是一种自学方式,你的否定会让他从此停止这种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其三,表现力的否定。事实上,孩子都有表现欲的,只是强弱不同。大家都希望把好的一面展现给别人,你否定对他的打击很大。 其四,创造力的否定。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孩子的模仿并不是一味的复制,而是加入了自己小小的“创意”,这就是天才的萌芽,你的做法无疑把萌芽连根拔起了。 其五,对于生活的质疑。你会发现我们经常做家务,你又不让他去尝试,这就造成了矛盾心理。 很多孩子二、三岁也非常热衷模仿大人做家务,这是非常好的事情,应该得到很大的肯定与鼓励,当孩子3岁以后,就不必再“鼓励”,因为做家务是最好的亲子互动之一,也是生活中如穿衣吃饭一样平常的事情,让她每日参与其中,孩子获得了归属感,也有了责任感。多说一句,很多大孩子的家长,让孩子宁可多做作业也不要动家务,这是非常荒谬的,任何妻子也不会愿意丈夫“只在外面挣钱,不管家里油盐”,孩子同样是家庭的一员,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