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882今日阅读:175今日分享:29

用心灵去感知“灵魂”

每一个人不仅遗传特质是独一无二的,而且“灵魂”也是独一无二的。遗传特质的独一无二不仅在教育界,而且在全人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对于“灵魂”——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精神因素——的独一无二性在思想和认识上还相差甚远。所以导致了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症状”的辨别失误或步入歧途,影响了个体的健康成长或潜能的充分发挥。众所周知,人的个体的形成是由带着不同信息的数十亿个精子通过自由竞争与独特卵子组合的结果。这一特殊的组合规定了心灵与思想(即“灵魂”)独特性的发展趋势。“灵魂”的独特性必然会在个体的心理或行为中有所反映和表现。这就构成了我们在心理和行为学上称之为“症状”的东西。在我们的文化里,“症状”意味着“不好的”东西。其实,这些“症状”是个体内在“灵魂”呈现、显露、发亮、闪光、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让人们感悟、发现、分析和研究,进而引起人们的关注、理解、重视与引导,使个体正确走向属于自己“灵魂” 独特发展趋势的成长之路的特殊表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她的特殊身份要求我们:必须深刻理解“灵魂”的独一无二性以及它的独特发展趋势。同时还必须正确分析反映在学生个体身上的“症状”(骚动、焦躁、不满和渴求等等),进一步感知个体“灵魂”的内在需求(发现、注意和承认等等),进而给予肯定、激励、诱导和指引,使之踏上属于它独一无二的健康成长之路。怎样才能做到正确感知个体的内在“灵魂”呢?首先要转变观念。“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本质上来说,她并不是人类“灵魂”铸造的工程师,而是发现“灵魂”,引导 “灵魂”展现,扶持“灵魂”成长的工程师。所以,教师观念的转变对多元化人才的脱颖而出就显得非常重要。其次是重视直觉。直觉自己发生——不能制造,但我们可以通过理性认识唤起相应的联想和意识而激发直觉。教师对学生个体内在“灵魂”的直觉可能来自于某个“事件”、某种“症状”,也可能来自于日常生活中顿悟性的理解反应。如果在教育中能抓住这稍纵即逝的直觉,并给予诱导、关怀、激励与帮助,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三是观察。俗话说“有鱼的地方终究会冒气泡”。学生个体的“灵魂”也是一样,它必然会在个体的心理或行为中有所反映和表现,诸如沉默寡言、迂回委婉的遁词、游弋不定的眼神、行为动作的疏漏、遇事的犹豫不决等等,都是个体内在“灵魂”所“冒”出的“气泡”。这就要求教师用敏锐的眼睛观察它的来源,并展开丰富的想象透过现象仔细辨认其意思,进而把握其“灵魂”的本质,给予恰如其分的关注、重视与引导。第四是幻想。这里的幻想是教师对学生个体未来远景的一种想象。符合个体内在“灵魂”成长规律的幻想是教育成功的强大推动力,也是个体“灵魂”成长的肥沃土地。如果我们在教育中抛弃铸造“灵魂”的旧观念,建立学生个体是自我成长主体的观念,用幻想的方式去重新看待学生个体行为举止的话,就会发现一颗真理的内核。幻想需要耐心,需要富于想象力的感知,亨利•詹姆斯说:长久盘旋在暴露的事实上空,就会得到你所期望的结果。第五是欣赏。欣赏能激发个体的活力,调控“灵魂”美的显现。每个个体的内在“灵魂”不仅是独一无二的,而且还存在着相当具有美感的东西。内在“灵魂”的美被发现和欣赏,不仅是人类内心的渴求,而且也是激发崇高动机走向成功的“活性酶”。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中首先要发现“灵魂”的美,进而欣赏其美。第六是爱。对学生无条件的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信条之一。爱是伸展、送出、留驻、显露、分享、治愈的能量,它不仅滋养个体内在的“灵魂”健康成长,而且还会使个体发现自己的创造本性,进而去实现人生的使命。总之,每个个体的内在“灵魂”是独一无二的,它无时无刻都散发着让自己和他人感知的信息(诸如手势、风格、外貌、言谈、表情等等),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就需要为人师者独特的感知和解读。当然,教师的内在“灵魂”也是独一无二的,教师个体所“见”到的“暗示”也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这不仅需要有意识的训练,而且还需要群体之间“优势互补”性的心灵沟通。杨永龙:总校第一高级中学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