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408今日阅读:99今日分享:20

虹鳟鱼疾病的防治

随着养殖户的增多,水产养殖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鱼病给养殖户带来了不少的影响,所以我们不容忽视鱼病的防治工作。下面就介绍虹鳟鱼的集中疾病。仅供参考。水霉病病原:病原为危重于鲑鳟鱼类的水霉。症状: 外部寄生水霉的特征是在体表可见棉絮状的菌丝。体表繁殖的水霉菌丝伸入表皮组织,引起组织坏死,进而侵入皮下肌肉组织,引起肌肉组织坏死。鱼体对菌丝侵入的组织反应弱,所以不见肉芽肿或肉芽组织的形成。流行与危害: 主要危害鱼卵和幼鱼,以及排卵和排精后的亲鱼。水霉病属继一性感染,不能感染健康鱼体和正常的鱼卵。当鱼体受到寄生虫、细菌、病毒感染后,加上各种操作、运输等引起外伤,反复用药或伴随性成熟而来的上皮组织发生变化时,水霉菌才得以着生,死卵或未受精的卵容易着生水霉菌。虹鳟鱼卵孵化时间较长,;遭受水霉病的较严重。发病水温主要在15℃以下。预防与治疗:预防主要是要防止鱼体受伤,防止侵袭性和传染性鱼病的发生,即消除继发感染的条件。治疗通常采用孔雀石绿和亚甲基蓝。鱼卵孵化中,在采卵后1周内用4毫克/升-5毫克/升孔雀石绿溶液药浴2次,每次30分钟-40分钟,或每5天用3.33毫克/升的孔雀石绿溶液流水药浴40分钟,可以防治水霉。稚鱼内脏真菌病病原:病原菌主要是异丝水霉,此外还有侵袭水霉和蛙粪霉。症状与诊断:发病初期与健康鱼没有区别,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表现迟钝,体色发黑,整个腹部或胃的位置膨大。解剖观察,腹腔内长满真菌菌丝,整个内脏都被真菌菌丝包围,有时可见菌丝穿过腹壁向外生长。胃肠道是真菌的原发感染部位,真菌首先在胃或肠道内大量生长繁殖,造成胃肠道堵塞,影响肠胃蠕动和排便。继而菌丝穿过胃壁、肠壁侵入到腹腔,此后生长繁殖更快,大量菌丝伸向肝、脾、肾、鳔等内脏器官,病鱼很快死亡。解剖观察腹腔内真菌菌丝,很容易作出诊断。流行与危害:主要危害虹鳟和其他鲑科鱼类的稚鱼多发生于水温7℃-11℃,死亡率达10%-20%。。本病可单独发生。也有与病毒病并发的,并发时死亡率高达100%。其发病水温11℃,发病鱼长3厘米左右,而4.5厘米以上的虹鳟很少患这种病。预防与治疗: 对症治疗的方法目前还没有,但是可采取预防措施。因为该病主要危害20周龄以内的幼鱼,所以有利于采用建立独立的水体进行产卵,孵化和鱼苗培育,以便于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切断感染源传播,防止水源污染等,等病期过后再分放到一般生产池。发病池也可通过提高水温的方法来控制病情的发展。免疫防治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