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81今日阅读:126今日分享:42

乙肝的母婴阻断及易感人群保护

对携带HbsAg孕妇应设专床分娩,产房所有器械设HbsAg阳性孕妇专用,并严格消毒。孕妇产前检查呈HBV携带者,于产前三个月每月注射一针乙肝免疫球蛋白200~400IU(孕妇单阳性指“小三阳”,即HbsAg、HbeAb及HbcAb阳性,肌内注射200IU;而HbsAg、HbeAg及HbcAb阳性即“大三阳”;或HBsAg阳性和HBV DNA阳性均肌内注射400IU每次),据复旦大学儿科医院报道可减少出生新生儿的产前HBV感染,使出生新生儿的宫内HBV感染率下降约9%. 凡生于携带HBV母亲,属易感染HBV的高危新生儿出生需即刻采取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联合,以阻断母婴传播。 2010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建议:①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h内尽早(最好在出生后12h)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剂量应≥1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μg重组酵母或20μg中国仓鼠卵母细胞(CHO)乙型肝炎疫苗,在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音传播的效果。也可在出生后12小时内先注射1针HBIG,一个月后再注射第2针HBIG,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10μg重组酵母或20μgCHO乙型肝炎疫苗,间隔1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新生儿在出生12小时内注射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对HbsAg、HbeAg双阳性及HBV-DNA高载量的母亲,建议人工喂养。②对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可用5μg或10μg酵母或10μgCHO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对新生儿时期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儿童应进行补种,剂量为5μg或10μg重组酵母或10μgCHO乙型肝炎疫苗。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可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和针次;对3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3针,并于第2次接种3针乙型肝炎疫苗后1~2个月检测血清中抗-HBs,如仍无应答,可加大剂量再接种1针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 2010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建议: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外伤者、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男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前是否需要筛查HBV感染标志物,主要是从成本效益考虑,而不是从安全性考虑。自1982年全球实施乙型肝炎疫苗普遍接种以来的实践证明,该疫苗在接种前不筛查是安全的。对已感染HBV或呈慢性HBsAg携带者接种疫苗无效。单用乙肝疫苗对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在60%~70%,可预防母婴间产时及产后感染,对产前宫内已感染HBV的新生儿则免疫无效,但仍需接种,据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报道,接种后的远期效果比非接种者HBsAg转阴率明显升高。注射HBIG属被动免疫,适用于意外暴露的高危人群,意外暴露者应在7日内肌内注射HBIG200IU,成人200~400IU,必要时1个月后追加一次。对HBs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推荐主、被动联合免疫,北京、上海等地的比较研究发现,联合免疫保护率可达80%以上,以出生时和出生后半月两次注射HBIG各100IU,1、2、7月龄注射乙肝疫苗保护率更高,1岁时抗HBs阳性率达87.3%.联合使用HBIG不影响乙肝疫苗的长期免疫力。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一项研究通过成果鉴定报告的高危孕妇产前肌内注射HBIG,所生新生儿出生后分两次肌内注射HBIG,和满月时按1、2、7月龄接种乙肝疫苗,能对产前、产程和产后多环节阻断HBV母婴传播,该措施的保护效果可达到95%左右。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