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967今日阅读:57今日分享:41

清明节吃什么

在神州大地上,西洋文化正在以绵绵不绝的态势,浸染着中国人的心灵和意识,改变着中国人的社会习俗和文化结构。这种惟西洋文化马首是瞻的现象,被人噱称为是中国人的“香蕉化”——除了皮肤是黄色的之外,内心和本质上都已经是“白色”的了。“香蕉人”开口就是Hi、Ok、Bye,动辄就是肯德基、麦当劳、比萨饼,满眼都是美国大片、日本卡通、韩国游戏。“西洋无限好,惟恨皮肤黄。”黄色的皮肤自然不好剥掉换成白色的,但染染头发,描描眉目,却是可以接近金发碧眼的。尤其是每逢那些本在西方渊源有自而在中国却大行其道的洋节日到来时,比如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母亲节,等等,花店前总是排起长队,商店里总是拥挤不堪,饭店里总是兴高采烈。“香蕉人”狂欢于洋节之中,纵情于虚无之上。真可谓“西洋节日来临际,和风细雨不须归”。洋节日的成功尤其得益于它的商业化炒作,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它的大众化和世俗化。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洋节日也有其人性化或亲情化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看,“洋节中过”似乎也未尝不可。然而事实却并不这么简单。风俗习惯的背后,是对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的归属感,有一种价值观念作为其支撑。如果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失去,没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念,没有了自己的文化自性和民族个性,那么中华民族就会沦落成一个单纯的生理意义上的族群。特别是,文化还是一种“软实力”。在所谓“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软实力”的碰撞,已经被西方人定义为“文明的冲突”,而冲突的背后,正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所在。说到底,文化本身也是个国家和民族的安全问题。坚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从长远来看,正是坚守本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在这个问题上,是万万犯不得幼稚病的。从某种角度看,一个民族的复兴,虽然不一定以本民族文化的复兴为前提,但最终应以本民族文化的复兴为最高标志。看看以色列、韩国和日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坚守和复兴的历史,就不难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这个民族的根本。一个民族,若是没有了自己的灵魂,忘了自己的本,丢了自己的根,是永远难以挺立起来的。“香蕉化”,是为忘本丢根,是为精神上的“挥刀自宫”。改变中国人的这种“香蕉化”趋势,要做的工作很多,但可以首先从拒斥“香蕉化”,过我中国节开始,不要再等到韩国注册端午节、纽约法定过春节的时候再喊“狼来了”。恢复和宏大传统节日,政府干预义不容辞。到目前为止,已经是连续几届的人大会议、政协会议上都有不少代表或委员联名提议把中国的传统节日,比如清明、端午、中秋、春节作为法定节日。实际上,孔子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收徒讲学的教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教师节、美国的教师节、中国台湾和香港的教师节,都是定在孔子诞辰日,即9月28日。此外,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均在孔子诞辰日有盛大的庆祝活动。“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局面不能再持续下去了。因此,政府也有必要更改现有教师节至孔子诞辰日。在民间,民俗学者、商业团体、文化机构等,亦应联手营造传统节日的气氛。除上述需要政府定为法定节日的传统节日外,元宵节、中和节(龙抬头)、七夕节、中元节(鬼节)、重阳节,等等,都可传承文明,亦可成为商业卖点。实际上,孟子的母亲是位伟大的女性,“孟母三迁”、“断杼教子”的故事已传唱千载。因此,把孟母诞辰日作为中国的母亲节,也很有必要。清明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价值的节日。在清明时日,可以敬天法祖,慎终追远,怀念先人,寻根固本,甚至还可以团聚亲友、观光踏青。一年一度清明时。今年的清明节又要到了。何不去缅怀下自己的先人呢?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