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911今日阅读:145今日分享:43

如何在本科教学中加学生科研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等院校是培养高层次创新精神的基地和摇篮,[1]当今的高等教育更加注重素质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2]医学本科教学,除了传授经典医学知识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将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本科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在本科教学中加强医学生科研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方法/步骤
1

充分利用课堂  众所周知,《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极为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但是,由于课程自身具有复杂和抽象的特点,医学生对本课程普遍具有畏难情绪,给教学带来了不小的阻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影响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笔者发现:将科研思维融入教学,能很大程度地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

充分利用实验课  实验课是科研与教学最佳的结合点,也是整个教学中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最好的环节。因此,应充分利用实验课堂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为学生未来的深造夯实基础。在“酶促反应速率影响因素”、“基因工程”等综合性实验中,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预测实验结果→比对理论预测与实际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分析→找寻应对措施。通过此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将理论与实验充分结合,同时可以大幅度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对科研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充分利用理论课  在理论课讲授过程中引入相关国内外科研进展,尤其是对学院及本教研室科研项目的介绍。有利于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深刻认识到理论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还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发散性思维。针对学院及教研室的科研课题的介绍,帮助学生寻找兴趣点,并为本科生参与教研室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4

开展自主学习  在课程改革减少课时的大趋势下,教研室依然坚持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中开设自主学习课堂。[4]采用教师提供备选内容,学生分组查阅资料、讨论、制作幻灯片、讲解,最后由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结束后,利用学科讲座,邀请表现突出的学生代表在全院做自主学习报告。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