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313今日阅读:22今日分享:22

台电科普!这都不懂,别说你了解固态硬盘

SATA总线标准拖累SSD性能的发挥,从而衍生出更多形式的硬盘,接口插槽也不再局限于SATA 3。像PCI-E、M.2 SSD产品都不断增加,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众多的接口都有什么不同?
工具/原料

固态硬盘

方法/步骤
1

主流硬盘接口现在最常见的四种接口类型,分别是SATA,mSATA、PCI-E与M.2,占了绝大多数消费级硬盘的接口。而像SATA Express、U.2接口,太过冷门难被普及这里就不多提了。下面直接来看看硬盘接口都有哪些?

2

主流接口:SATA3.5英寸机械硬盘从ide接口后就全面采用了SATA, 而SATA SSD以2.5英寸盘最多,目前的SATA接口也升级到第三代,是目前最主流的SSD接口标准。SATA硬盘插槽由15pin供电+7pin的传输组成,最新的SATA3规范支持6Gbps的传输带宽,传输峰值在550MB/s左右,拥有五倍于HDD机械硬盘的性能提升。

3

mini接口:mSATA前面说到SSD多以2.5英寸为标准,显然不能满足轻薄笔记本的需求。所以在原有接口基础上推出了mini SATA接口(简称mSATA),不少较老笔记本上都预留了mSATA的位置。mSATA接口采用8+18pin的插槽,大小却仅有名片的3/4,尺寸为51x30mm。不过通道本质仍然是SATA,所以传输速度没有变化。外形容易和M.2混淆,可以从mSATA特有的双螺丝位来辨识。

4

高性能接口:PCI-E以往的PCI-E插槽几乎都被显卡独占,而现在SSD为突破SATA3 6Gbps的传输瓶颈,也采用PCI-E接口通道,最高可以实现32Gbps的传输效率。PCI-E SSD跟显卡外观类似,但采用PCI-E x2、x4两种规格。PCI-E SSD能够直接通过PCI总线直接与CPU直连,而SATA则需要通过南桥控制器等进行传递式读取。所以在带宽和延迟上PCI-E SSD都更有优势。目前真正的PCI-E形式SSD还很少,多是通过M.2 SSD+PCI-E转接板,来充当PCI-E SSD。在散热效率与转换延时上,通过转接板的PCI-E SSD自然是要差一些。

5

M.2/NGFF接口M.2 SSD是取代mSATA而生的,也就是我们以前经常提到的NGFF。mSATA仅能通过SATA通道进行存储, 但M.2不仅能走SATA还能走PCI-E通道,读取效率也自然突破了6Gbps。M.2接口有两种类型:Socket 2和Socket 3,其中Socket2支持SATA、PCI-E x2接口,而其中的Socket 3支持PCI-E ×4接口。图中两种都属于M.2 SSD,但由于M.2规格参数众多,容易混淆。我们可通过观察金手指来辨识,左边的SSD同时拥有B Key和M Key两个缺口,属于Socket 2,能够走SATA和PCI-E两种通道,兼容性强。而右边的仅有M Key一个缺口,能够支持更强大的PCI-E x4,速度可以达到PCI-E SSD的水准,小巧身板能有超1000MB/s的表现,无疑是移动设备的未来趋势。

6

总结从硬盘插槽分类来看,今年的SATA SSD绝对仍是主流产品,极致性价比仍然是大众用户的首选;而PCI-E SSD(非转接板)拥有速度快、散热好的优势,会成为高端游戏玩家的选择;而对于M.2 SSD,也会逐步向PCI-E通道靠拢,真正的小巧精悍。台电固态硬盘专注存储18年,在2017年里我们将全线布局中高端产品,像PCI-E SSD和PCI-E M.2产品都将会陆续上线,覆盖全类型的SSD存储产品,向不同用户群体提供更丰富的选择。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