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646今日阅读:183今日分享:45

预防柑橘疮痂病

柑桔疮痂病是柑桔重要真菌型病害之一,在中国的柑桔种植区都有发生。此病主要为害新梢幼果,也可为害花萼和花瓣,严重时会导致果实畸形,进而导致减产。为害的真菌为柑橘痂圆孢菌(有性态),属于半知菌亚门痂囊菌属。该病可以通过田间管理或者药剂喷洒等方式防治。
工具/原料
1

病害症状:此病主要为害新梢幼果,也可为害花萼和花瓣。 叶片:初期产生水渍状黄褐色圆形小斑点,逐渐扩大,颜色变为蜡黄色,后病斑木质化而凸起,多向叶背面突出而叶面凹陷,叶背面部位突起呈圆锥形的疮痂,似牛角或漏斗状,表面粗糙。新梢叶片受害严重的早期脱落。天气潮湿时病斑顶部有一层灰色霉状物。有时很多病斑集合在一起,使叶片畸形扭曲。 新梢:受害症状与叶片基本相同,但突出部位不如叶片明显,枝梢变短而小、扭曲。 花瓣:受害很快脱落。 幼果:在谢花后不久即可发病,受害的幼果,初生褐色小斑,后扩大在果皮上形成黄褐色圆锥形,木质化的瘤状突起。严重受害的幼果,病斑密布,引起早期落果。受害较轻的幼果,多数发育不良,表面粗糙,果小、味酸、皮厚,或成为畸形果。[1] 空气湿度大时,病斑表面能长出粉红色的分生孢子盘。

2

规律:病发春季气温长升到15℃以上和多雨高湿时,老病斑产生分生孢子,以风雨或昆虫传到春梢嫩叶、花及幼果上,侵入表皮后,以3~10天潜育期出现新病斑,完成初侵染。以后又产生分生孢子辗转危害夏、秋梢嫩叶、嫩梢及果实,以菌丝体在病部越冬。发病的最适宜温度为20~21℃,气温超过24℃即停止发病。若在新梢抽生及展叶时,碰上连绵阴雨,或清晨大雾重露,此病易流行。所以温、湿度对疮痂病的发生和流行起决定性作用。

方法/步骤
1

病害传播途径      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越冬,翌春气温上升到15℃和多雨高湿时,老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进行初侵染;潜育期10天左右,新产生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辗转为害新梢、幼果。温度适宜,湿度大易发病;苗木或幼龄树发病重,老龄树发病轻。这是因为苗木和幼龄树抽梢次数多且时期长,增加了感病机会。柑橘各品种间感病性存在差异。橘类易感病,柑类次之,甜橙类较抗病。柑橘各品种中,南丰蜜橘、福橘、柠檬、本地橘、构头橙感病,甜橙、香橼、金柑等较抗病。

2

防治方案农业措施(1)剪除病梢病叶。冬季和早春结合修剪,剪除病枝病叶,春梢发病后也及时剪除病梢。  (2)实施检疫。新开柑橘园要采用无病苗木,防止病菌带入。另外,也要防止国外新的疮痂病菌种类和生物型传入国内冬季、早春,使用溃腐灵200-300倍液+有机硅进行全园喷施,杀灭病菌,营养树体。

3

注意事项此病在发病初期易与柑桔溃疡病相混淆,这两种病害在叶片上的症状,主要区别是:溃疡病病斑表里穿破,呈现于叶的两面,病斑较圆,中间稍凹陷,边缘显著隆起,外圈有黄色晕环,中间呈火山口状裂开,病叶不变形。疮痂病病斑仅呈现于叶的一面,一面凹陷,一面突起,叶片表里不穿破。病斑外围无黄色晕环,病叶常变畸形。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