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234今日阅读:84今日分享:32

古典音乐的录音有哪些技巧

古典音乐
方法/步骤
1

这事儿在很多专业书籍里边提到这种方式都解释成是因为携带了水分子的空气阻尼更大,潮湿的空气对高频传播性下降,从而带来一种额外的温暖感。但是其实适度对很多东西都起作用。我本来也是从小拉大提的,拉提琴的都知道其实在干燥的环境中会尤其影响琴的音质,过渡潮湿也会让琴的状态不佳,适宜的温度和适度才能让演奏和声音同样都变得流畅而舒适。所以泼水这事有作用肯定是板上钉钉的,国内外也都发生过也是一定的。不过对于木地板的录音棚或者音乐厅恐怕有两回就得换了…………苦逼调律师——

2

国外录钢琴专辑的一个常态,就是调律师是待命的,不论是演奏或者湿度温度的变化都很容易让钢琴变得不准,调律师的任务是保证几乎每一个瞬间钢琴音准状态的良好,而不是说调一次律用一年的那种。教堂情节——很多古典音乐喜欢在教堂录制,不知道是不是又上帝庇护,一般教堂为了增加天降圣言的感觉,混响时间都在6秒以上,这个混响时间在理论上不适合大部分音乐演奏,因为混响声会掩盖后边至少一个乐句的清晰度……但是很多专辑录音依然喜欢选择教堂,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拍照好看……典型的一个失败例子是指环王原声的录音就在教堂进行,听听那浑浊的声音……近场话筒也挽救不了6秒以上的混响……

3

厅堂有玄机——这是学声学的时候的几个案例告诉我的,曾经建筑师考虑过如何建成一个可变混响时间厅堂,通常在后台或者穹窿顶留有一个可开合的大空腔,通过开合空腔外的帘幕或者干脆就是硬质的反射来调整厅堂混响时间,虽然说混响不一定好听但是对于延长混响时间是立竿见影的。当然这个系统在录音棚不是通过空腔,是通过改变墙面材料完成的,手工翻转和电动都有,日本NHK的录音棚就是通过改变墙面材料电动控制混响时间的。

4

厅堂感的塑造首先是音乐风格,决定了厅堂感塑造的方向。比如《弥赛亚》《安魂曲》的几版经典录音均是在教堂中完成的,这种厅堂感的塑造是和音乐风格有直接关系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差别决定了音乐的功能特性有所不同,乐曲的创作一定是考虑到演奏环境来构成音乐的织体,因此,塑造成大混响的教堂,或是音乐厅,又或是房间,取决于音乐风格。而混响呢,在古典音乐录音中,是由前期决定的,优秀的古典音乐录音师可以找到直达声和混响声比例融洽的位置架设麦克风,而不是通过后期的方式。

5

2.乐团相对位置的塑造在2013年的录音大师班上,有幸听到了在新加坡某知名学府教授古典音乐录音课程的周晓东老师的作品,与李大康老师的作品相对比,有显著的不同。李大康老师的作品,同时也是许多欧洲古典音乐作品的风格,即乐团的虚拟位置在听者的前方一定距离处,乐团翼展角度不大,听感类似于坐在音乐厅中皇帝位的区域,差不多8~10排位置(大型交响乐团)。而反观周晓东老师的作品,同时也是类的录制风格,音乐有一定的包围感,听感上觉得坐在音乐厅前5排的位置。这两种相对位置的塑造也是不同录音厂牌流派的区别方式。这种差别除了主话筒位置的区别以外,还取决于点话筒响度。当然了,大前提是采用立体声试音制式拾音。以上是一些拙见,暂时这么多了。欢迎交流。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