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818今日阅读:113今日分享:31

寻找熊孩子行为背后的建设性因素

最近,熊孩子一词频频出现于人们的视野中。这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熊孩子开消防栓冲电梯,两月淹5小区15部电梯”,这不仅对公共财物和私人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位孩子的父母据说也支付了十几万的赔偿金),让人们在颇觉愤慨的同时,也对这做出极具破坏力的行为的少年的成长产生了担忧。一时间,对于熊孩子的讨伐不绝于耳,对这类孩子造成的破坏行为也是一边倒的摇头叹息。本文其实并非是要针砭时弊,评论是非,也并非想给孩子拨乱反正,只是过分给孩子贴上“熊孩子”的标签,或者对孩子的行为一味否定,给好孩子的行为贴上“熊标签”可能对孩子的成长并不好。每个人都会做错事,只是错的有大有小,但是孩子做错事有的时候可能会得到更多的训诫。比如那位电梯少年,人们在责备他的同时有没有想过他的动机?是什么造成了他的行为,他的养育方式是否存在偏差?好奇,肯定是第一位的,我经常给孩子讲消防栓的用法,包括公共场所的消防箱,我也经常打开给他看,并读上面的步骤给他听,(这些消防箱是可以打开的,不知道大家是否打开看过,更重要的是你会使用吗?)而且每到一个地方孩子就会重复打开观察,从具体的操作步骤到警铃的用法,我都会跟他讲解,而且把不能独自操作的各种后果也一一阐明,我的孩子可能也会犯错,但不会因为好奇犯这种错误,如果他犯错责任并不在他,是我没有跟他讲清楚。所以熊孩子行为本身传递着很多信号,熊孩子的行为本身也蕴含着很多的建设性因素,而一味批评他们的淘气、调皮,把责任都推到孩子一个人的身上只会使家长在育儿路上误入歧途。这样的情景其实每个家庭每个时刻都在发生,如果仅仅评价其是熊孩子,可能真的会做出“因为洗澡水有脏,就把孩子连同洗澡水一起泼掉”的荒谬行径了。有一天,点爸和我正在房间里,听到客厅里传来一阵震耳欲聋的噪声,赶紧跑出去一看,点点正在用筷子用力敲打桌面、盘子,“你在干嘛?”点爸赶紧冲上前去。谁知道点点并没有搭茬,而是兴奋地问我:妈妈,你听这个节奏好听吗?他一边敲桌子一边敲盘子玩的不亦乐乎,点爸见状准备上前阻止,我立即拉住点爸,朝他使个眼色,他带着一脸不解捂着耳朵离开了,把现场交给我,不过他还是提醒我说:周围隔壁都有人呢。这是不是一个熊孩子的行为?至少在点爸看来,肯定是,他的处理方法是阻止,遏制住孩子的错误行为。而我认为,不能这么简单地看待这个问题。我先是赞许了点点的行为:这个节奏很好听。然后做出惊诧的表情说:点点,你是想创造音乐对不对?点点立即得意的说:是的,是的,你听!我立即按住点点的手说:你要创造音乐很好,但是你选的这个工具不是太好,声音太大容易干扰到别人,而且盘子也容易被你弄坏,你想想看,能不能挑选一些其他工具代替?点点立即明白了我的意思,他放下手中的工具,一边想一边在家里到处找,有的他拿不准的还先敲出来试听。不一会儿,他拿了几个纸盒子,还有一些塑料盆,我让他到阳台上,他就在那片区域玩了很久敲击音乐的游戏。点爸也无话可说,只好默许了。所以,当孩子做出熊孩子的行为时,不要给孩子贴上“调皮、淘气”的标签,而是积极找寻其中的建设性因素,引导孩子将其中的破坏性因素慢慢抛弃,而去建设其中对自己有益的成分。当然社会没有义务为熊孩子的行为买单,所以需要家长把握其中的度,尤其把社会危害要夸大,让孩子理解“公民行为”的边界,至于在家庭里,比如那位电梯少年,尽管社会不予认同,家长还是要去包容孩子的行为,反省自己的过失。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