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713今日阅读:138今日分享:33

粗大运动对孤独症儿童的作用

有一些孤独症儿童的家长,在孩子开始接受大运动训练时表现出怀疑的态度。强调孩子的运动能力已发展的比较好,训练内容都会了,或是说都已经训练过了,再训练就应加强语言、认知方面的内容。是的,孩子的运动能力是有了一些发展,或是说基本动作比较协调,但这只能说其具备发展的功能和潜力,决不能代替应有的发展水平。当我们认真的观察和分析孤独症儿童的运动发展能力时,便不难发现在运动方面存在的问题。 粗大运动能力训练对孤独症儿童发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同时也是非常必要的,这绝不仅是为了获得某项动作技能,而重要的是取得运动以外的效果—促进孤独症儿童的身心发展,培养社会适应能力,这是我们进行训练的最终目的。
工具/原料

蹦床、羊角球、平衡木板、滑滑梯

步骤/方法
1

一、孤独症儿童的表现:

2

(一)运动量不足。表现在每日活动的时间往往不足2小时,且内容单调,一般仅限于走、跑两项活动,有的甚至不活动。

3

4

(二)大肌肉力量差。表现在动作的协调、稳定性不足。如:跳蹦床时腿发颤,跳动姿势不稳;抛接球时动作无力,手眼不协调或怕球碰着,不敢接球,拍球时腰弯得很低;对爬、跑的活动很惧怕或是逃避。 (三)运动技能低下表现在不会拍球、踢球、自抛自接球、跳绳、做操等。 (四)平衡能力低。如:不会走平衡木,不会单脚站立,不会单、双脚蹦跳等,特别是没有语言的孤独儿童,大多数双脚落地的能力很差。

5

6

(五)耐力差、惰性强。如:不能自觉地按规定完成训练内容,极容易逃避,要靠老师大量的身体帮助完成。

7

8

二、粗大运动训练对孤独症发展的作用 (一)促进大脑发育  粗大运动能力与儿童生长发育紧密相关。例如,正常的儿童应该是3个月开始翻身,6个月会坐,8个月会爬,10个月会站立,一岁多会行走,一岁半会自如行走,两岁会跑。试想,一个到了两三岁还不会走路的孩子,肯定是大脑神经出了问题。这就说明,儿童运动能力的发展是在大脑神经和肌肉的控制下进行,动作能力是反应其生长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儿童动作的发展涉及身体肌肉、骨骼、筋腱等各个部位,在这些部位中,分布许多感觉神经细胞和神经传导装置,通过动作活动,,使人的大脑获得许多有关身体各部位的信息,获得身体与外界环境平衡与否的信息,而使动作协调起来,对外界做出正确反应。从这一意义来看,通过运动训练可以促进儿童智力发展。例如:练习双脚走直线的运动既锻炼视觉,又锻炼了双脚正确分步和平衡姿势的感觉等。还有爬行和模式训练,被人称为不开颅的脑手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探讨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时认为: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动作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充分强调了动作发展对儿童智慧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实践中,我们也看到一些孤独症儿童经过运动训练后,症状得到改善,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可以推断,是脑部功能有所改善。所以说,大运动协调能力的训练是促进儿童大脑发育、帮助智力发展的有效方法。 (二)促进身体健康成长  健康的身体是智力发展的物质基础,是适应环境的必要条件。大运动促进血液循环、能量消耗,提高身体各器官的机能,促进生长发育。有的孤独症儿童身体发育较差,如:有的身材比同龄儿童矮小,有的瘦弱无力,也有的过于肥胖,只有提高身体素质,才有可能使他们更好地发展。例如:孤独症儿童新新(化名)是某普通幼儿园的小朋友,1999年9月份来我校接受训练,每周二至三次,每次两个小时,到年底体检时,身体长高了也结实了许多。幼儿园老师奇怪地说:“别的孩子都是春、夏天长得快,新新怎么秋、冬天长得快呢?”殊不知,是大运动训练促进了他健康成长。 (三)促进语言和交往能力的发展  一些孤独症儿童的语言交往能力差,甚至是无语言,或只会发一些简单的声音。对这样的孩子进行单一的语言训练(就语言而语言训练)是不行的。因为语言的形成和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其中包括大脑中语言神经的发展和语言器官的发育,呼吸及气息的运用,以及认知能力的发展,语言环境的影响等等。因此,孤独症儿童语言发展障碍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做运动训练对他们语言发展可以起到促进作用。特别是大量做蹦跳运动会增进气息的顺畅性,边跳边说可以提高声带的功能,增强发音力量。  (四)促进注意力的发展  注意力的问题是孤独症儿童发展中的常见问题,运用大运动训练可以帮助他们改善注意力。运动过程本身就需要注意,如:拍球、抛接球、踢球、滑滑梯、走平衡木等等,特别是走平衡木对训练注意力集中很有帮助。另外,孩子对活动的物体感兴趣、有兴趣,便容易引起注意。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便会发现,孩子注意力有了一定提高。 (五)促进平衡及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  平衡能力是儿童发展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空间知觉能力对思维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平衡能力提高使儿童对各种感官信息的接受、传导及统合都有明显作用。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平衡感差,那么,做翻跟头、滚动、滑板、攀登、走平衡木、旋转及左右手和左右脚的协调活动(踢球、跑步、上下楼梯等)都能有效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 (六)稳定情绪、改变行为  人的行为往往受情绪影响,特别是孤独症儿童对行为的控制能力较差,他们的情绪波动大,又不会表达,常常发泄,由哭、闹等行为发展到攻击、破坏、自伤等。对不良行为采取惩罚的方法效果有限,即使当时有效,过不了多久还会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做运动效果会非常,明显这是因为运动能使人的身体内产生化学变化,使人获得快感。例如:我们成年人都有体会,有时心情不好,外出活动一下,顿时会感到心情舒畅了。另外,在运动中,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做各种有益的活动,还可以得到表扬、奖励,从而有效地限制了不良行为,(使其没有重犯的机会)使良好行为得到强化和发展。例如:有的小朋友喜欢开灯,有的喜欢钻柜子,扔东西等。对于这些行为,说教是没有用的,而是在不断的训练中,他们的不良行为却不知不觉的改掉了。所以说,大运动训练是有益活动替代不良行为的过程,是改变不良行为的有效方法。END

注意事项
1

1.要随时观察孩子在训练中的表现,特别是儿童的发展变化,往往是非常细微的。

2

注意观察的内容是:(1)生理的变化:运动的内容、运动量及方法是否合适。(2)行为的变化:不良行为是否得到矫正,期望行为是否出现。(3)心理的变化:其感知、认知、语言交往及动作等能力是否提高。

3

2.注意运用动静交替的原则:儿童的生理特点是体内含水分多,易疲劳,恢复快,应合理安排训练强度和密度。

4

3.注意运用多元化,运动训练不应是单一的动作重复,要渗透其它领域的训练目标。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