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472今日阅读:84今日分享:32

播音主持考级 戏曲广播如何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2008年元月,已有25年历史的《星期戏曲广播会》恢复直播,步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诞生于1983年元月的《星期戏曲广播会》曾经在上海广播史上书写过辉煌,它与1982年元月诞生的《星期广播音乐会》并称为“双星”,闪耀在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初的电波世界。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星戏会》虽然被坚守了下来,但其品牌影响力日渐式微。首先,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剧场大量关门,剧团大量并转,演出大幅减少,存留下来的剧团也举步维艰,戏曲被边缘化了。  《星戏会》本身也面临财政和人力困难。以电台一家之力,已难以应付飞速上涨的演出成本,编辑队伍也急剧萎缩,由初创时期的二十来人骤减到寥寥数人,而且多是新手,既要应付日常播出,又要组台演出,难免捉襟见肘。于是,剧场演出的录播成为《星戏会》的主要形态。《星戏会》不可避免地渐渐淡出戏曲界专业人士和观众、听众的视线。所幸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的发展,广播界和戏曲界的目光重新投向了昔日的广播媒体品牌——“双星会”。  2004年10月,经典94.7音乐频率恢复了《星期广播音乐会》直播,并于2007年11月荣获第二届“上海市媒体优秀品牌”。2008年元月,新版《星戏会》在上海戏剧曲艺广播(AM1197/FM97.2)正式亮相,以“高质量、低价位”的定位,定点(兰心大戏院)、定时(隔周周日下午)与观众和听众见面。  新版《星戏会》如何发展,成为戏曲编辑的新课题。
方法/步骤

1.捕捉新的市场热点  当今的戏曲环境与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了很大的不同,人们的娱乐选择多元化了,戏曲爱好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欣赏者,遍布社区的戏曲沙龙、老年大学,普及便捷的VCD、DVD,还有更受年轻戏迷欢迎的网络戏曲社区,充分调动了人们的表现欲,并提供了无穷的自我展示的舞台。今天的《星戏会》不能再是单纯的我演你看,而必须充分调动戏迷的热情,于是,我们在演出中设置了与观众的互动环节,把票友请到台上,取得了很好的现场效果。  2.探索新的编辑模式  选唱精华、群星荟萃是以往《星戏会》的精粹,也是新版《星戏会》不可或缺的主体内容,但仅仅如此显然不够。新版《星戏会》提出了“说戏、听戏、学戏、赏戏”的口号。如果说“听戏、赏戏”是《星戏会》的传统,那么“说戏、学戏”就是新的亮点。具体而言,就是进一步强化主持人的作用,特别是邀请知名的专业演员担任嘉宾主持,以边说边唱的生动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戏曲知识,说戏、教戏。  第728期的上海越剧院专场上,越剧王子赵志刚担纲嘉宾主持,他充分发挥演唱特长,一口气用五种越剧小生流派演绎“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以极其生动活泼的形式表现出越剧流派的特色,赢得了场内不断的喝彩。之后,梁伟平、马莉莉、王汝刚等当今戏曲舞台的重量级人物先后登上了《星戏会》嘉宾主持的舞台。戏曲名家以深厚的艺术积淀、丰富的舞台经验以及独特的舞台魅力,弥补了电台主持人戏曲专业知识的局限,而电台主持老到的主持经验也很好地调控了现场气氛。新的编辑模式成为新版《星戏会》的亮点。  3.运用新的宣传样式  广播想要树立品牌形象,仅仅依赖自身能量难免事倍功半,而取各媒体之长,便可实现“1+1>2”的效应。在广播文艺中心的统一调度之下,《星戏会》在品牌重建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各种宣传渠道,除了在戏剧曲艺广播等五套文艺频率滚动播放宣传片外,还经常在东视戏剧频道和平面媒体发布新闻,并在地铁站投放宣传灯箱,在虹桥路投放灯箱广告,在知名网站发布信息……以尽可能多的通路,不遗余力地传播信息,使受众有机会了解《星戏会》,从而成为新的广播听众,实现“扩大戏曲人口”的目标。  活动是品牌宣传不可或缺的推广方式。以《星戏会》25周年为契机,我们举办了大型系列活动,举办了庆典演出和图片展,编辑了画册,影响波及长三角地区。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