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231今日阅读:86今日分享:14

小学生心理发展都有哪些基本特点?

心理过程即人人共有的心理活动。由于心理活动都经历着发生、持续并结束的过程,因而称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认知过程是人们认识周围事物(包括自己)的过程,通过知觉、技艺、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来实现。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意志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来完成预定的目标和任务的心理过程。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1

小学生社会认知发展特点:

2

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

3

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核心体现是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4

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不等速的。

5

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具有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

6

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7

小学生的情感发展的特点:

8

丰富而不稳定

9

进入小学后,学习成了儿童生活的基本内容,学校成了儿童的主要活动场所。儿童的生活接触面扩大了,新的活动、新鲜事物使儿童的情感内容丰富起来。例如,学习中的成功,使儿童产生愉快的体验;学习中的挫折,则使他们产生痛苦的体验。另外,儿童在集体中所处的地位,与老师、同学的关系,以及集体对他的要求和评价等,都能引起他们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以道德情感的内容为例,低年级小学生较多的是自尊心、个体荣誉感;而高年级小学生则开始有了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友谊感、爱国主义情感、义务感、人道主义情感,等等。

10

小学生的情感体验不仅在内容上不断丰富,在性质上也有变化。例如,关于儿童恐惧的研究发现,学前儿童的恐惧主要是涉及个人安全和对动物的恐惧。小学生虽然也同样害怕黑暗、怪物、生病,怕被车撞倒,怕被狗咬伤,等等,但更多的是与学校生活有关,如害怕老师批评,害怕遭到同学的讥笑,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渐与一定的人生观、行为规范、道德标准等联系起来。以同情心为例,低年级小学生往往因对某人、某物的可怜样子而产生同情心;而高年级小学生就可能去寻找可怜的原因,由此决定是否值得同情。

11

然而,尽管小学生情感体验的内容日渐丰富,与道德、理智、审美活动相联系的高级情感也逐步得到发展,但是,小学生情感还不够稳定,他们的情绪常随情境的变化而迅速变化,特别是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很容易出现情绪上的紊乱。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一定发展,学生情绪稳定性才有所增强。

12

单纯而易于外露小学生天真活泼,情感丰富,易于外露内心的感受。他们表达出来的情绪通常是他们纯真的情感的自然流露,情绪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较为一致,较少有文饰和内隐成分。然而,小学生的情感表达往往带有较强的情境性,情感表达的方式比较单纯,情感易于外露,不善于掩饰。遇到高兴、令自己满意的事情就手舞足蹈,神采飞扬;而遇到不高兴、令自己失望的事情则垂头丧气,黯然神伤。他们对自己的情感表现和可能的后果还没有清楚的认识。到了小学高年级,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与人相处基本技巧的掌握,小学生的情感表达的方式才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逐渐学会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会适当掩饰自己的不良情绪,避免对他人和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消极影响。

13

14

强烈而不易自我调节低年级学生的情绪体验强烈而迅速,遇到较小的刺激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反应。例如,想买某样东西,家长没有答应,他就大哭大闹,非立即购买不可。作业写得不工整,受到教师的批评,哪怕是一句话,他恨不能立刻将作业本摔到地上。这些都表现出小学生对自己情感的调节能力较低。由于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头脑还不够冷静,不能客观地分析问题,不能主动地调整自己的看法和态度,纠正认识上的偏差,不知道如何排解消极不良情绪的困扰,这往往致使他们不能很好地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自我调节。只有到了高年级,对情感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才会逐步提高。

15

感受自我情感而不易理解他人情感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外界刺激反应迅速敏感,一般都能体验自己的情感,对自己的喜怒哀乐体会比较明确。但是,他们对情感的认识与体验还有一定的自我中心,不善于理解并体会别人的情感,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的感受,不能客观地评价和体验他人的情感,很多时候以自我体验的情感为中心,以自己的喜怒来评判周围人的情感体验。这就容易造成小学生在与同学、同伴的交往中,有意或无意地对同学和同伴造成情感伤害。同时,由于小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容易产生情感误会,造成情感冲突。然而,随着情感的不断的发展,到了中、高年级,小学生开始把移情情绪与情境相联系,并逐能开始理解他人,理智的看待问题,客观的评价他人和体验他人的情感。

16

小学生意志过程的特点:

17

意志薄弱且受暗示性强。

18

动机和目的的被动性和依赖性。

19

不善于反复思考和计划。

20

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特点: 儿童的道德发展有如下三个特点:

21

对道德知识的理解,从比较肤浅、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准确的、本质的理解。但是整个小学阶段,这种理解的具体性大,概括性较差。如分不清“勇敢”和“冒险”、“谨慎”和“胆怯”等。

22

在道德品质的判断方面,小学生从只是注意行为的效果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

23

在道德原则的掌握上,从简单依赖于社会的、他人的规则,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制约。在道德行为的发展来看,在小学阶段,儿童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言行基本上是协调一致的,但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言行脱节、能说不会做的现象便会出现。这种言行脱节的现象在小学生身上出现是正常的,是需要教育者理解和加强辅导的问题。一般认为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较复杂,主要有:模仿的倾向,出于无意,成人的要求不一致,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做事、控制自己的能力差。

24

小学生的人际交往发展特点:

25

与同伴交往的特点

26

小学生的同伴关系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小学生认识过程的发展相适应,也与小学生在班集体中的集体活动经验有关。小学生的同伴关系最初是建立在外部条件或偶然兴趣一致的基础之上的,如住在同一街道、同一幢楼房,同桌,父母相互熟悉薄。后来,他们逐渐建立了新的交往标准:

27

其一,他们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兴趣、习惯、性格和经历相和谐的人做朋友;

28

其二,他们倾向于选择品行得到社会赞赏的人做朋友,如挑选学习成绩比自己好或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做朋友。 此外,在小学生的同伴交往中,还会出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有些男生尤其是低年级的男生,常常采取制造事端的方式与女生接触,如在课间把女生的文具藏起来,在课桌中间画一条界线等,表明这些男生对女生特有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生会表现出微妙的变化,如表现出拘谨、腼腆、故意的漠不关心等。所有这些行为特征,都是小学生异性交往的特点。

29

30

与父母交往的特点

31

虽然小学生与同伴的交往明显增多,但与父母仍保持着亲密的关系,对父母仍怀有深厚的感情。因此,小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在其发展上仍起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在家庭中,父母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对小学生施加影响:

32

第一,教导,即父母通过言传身教,直接向小学生传授各种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

33

第二,强化,即父母采取奖惩的方式强化小学生的行为准则,并巩固这些行为准则的地位;

34

第三,榜样,即父母往往是小学生最早开始模仿的对象,他们效仿父母,学习父母的行为方式;

35

第四,慰藉,即小学生对父母形成的依恋感使他们易于向父母倾诉不安和烦恼,以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帮助。

36

37

与教师交往的特点

38

小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是其人际关系中的一种重要关系。与幼儿园的教师相比,小学教师更为严格,既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各种科学知识与社会技能,又监督和评价学生的作业、品行。与中学教师相比,小学教师的关心和帮助更加具体而细致,也更具有权威性。

39

几乎每一个儿童在刚跨进小学校门时都对教师充满了崇拜和敬畏,教师的要求甚至比家长的话更有权威。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的话是无可置疑的,这种绝对服从心理有助于他们很快学习、掌握学校生活的基本要求。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的独立性和评价能力也随之增长起来。从三年级开始,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进入可逆阶段,学生不再五条件地服从、信任教师了。他们对教师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开始对教师作出评价,对不同的教师表现出不同的喜好。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学生最喜欢的教师往往是讲课有趣、喜欢体育运动、严格、耐心、公正、知识丰富、能为同学着想的教师。小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还影响着小学生对教师的反应,他们对自己喜欢的教师往往报以积极的反应,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往往报以消极的反应。例如,同样是批评,如果来自于小学生所喜欢的教师,他们就会感到内疚、羞愧;如果来自于小学生所不喜欢的教师,他们就会反感和不满。因此,教师努力保持与学生的良好关系有助于其教育思想的有效实施。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