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030今日阅读:126今日分享:42

家长情绪影响到小孩

关于孩子的情绪管理和心灵成长,我相信大家也看过不少的文章。但是小编和大家一样都有相同的迷惑:如果我们太关注孩子的情绪,会不会让孩子变得太“敏感”?尤其是男孩子,是不是应该大气一点?这个问题的确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因此我花费了点时间去研究和分析,虽然没有任何心理学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纯粹是信口开河个人拙见,欢迎大家拍砖扔鸡蛋。(一)接纳孩子的情绪,是否会让孩子变得太“敏感”? 我的观点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用合理的方式表达情绪,不否定、不排斥、不抗拒、不逃避、不压抑。但是,但是,请注意区分汉语的意思:“接纳”和“允许”并不等于“怂恿”!我在《反省:把“哭”的权利还给孩子》一文中也专门强调过,“允许孩子哭”并不等于“鼓励孩子哭”! “接纳”和“允许”的意思是:一件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已经不可避免地发生了,那么,我就顺其自然地接受它、承认它,我允许它的存在,我的内心不做无谓的抗拒。 接纳孩子的情绪,其实只是父母的一种育儿理念,理念决定着行动的方向,所以它引导着我的日常行为、以及与孩子相处的方式。习惯成自然,面对问题我会怎么做,基本上都是很简单的。大概是我因为我每次把这些事情写出来,长篇大论滔滔不绝的,让大家误以为很复杂、很繁琐。其实,“接纳”是最简单的生活方式,相对于抗拒、压抑来说。 如果在接纳孩子情绪的过程中,忠于客观事实,不夸大、不刻意渲染,那么,孩子并不会因此变得“敏感”。父母的接纳,是对孩子的一种精神支持,也就是说,无论孩子受到什么伤害,父母永远爱你,于是孩子获得了无穷的力量,能够独立地、勇敢地、坚强地面对生活,这恰恰是内心强大的表现。(二)孩子为什么会“敏感”?情绪化的家长造就敏感的孩子。 孩子的性格,我觉得主要来自于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取决于遗传因素,也就是先天的基因;另一方面,取决于成长环境,也就是后天的培养。 “敏感”,也是如此。如果父母本身的性格属于敏感型,那么,孩子可能顺理成章地从娘胎里就带着这个特性而来。同时,孩子的成长环境也有不可磨灭的重要影响。 什么样的环境容易造就“敏感”的孩子呢?那就是,孩子周围的大人,容易“情绪化”。我先举一个例子:比如,某一天,你的领导拿着你提交的项目报告,心平气和地告诉你:“这份报告花了你很多时间和精力,我知道你很用心,大多数地方做的都不错。但是,有几个细节问题还需要完善一下,你看,这里……是不是可以改成……如果……会不会更好……” 在这样温和的氛围中,我相信,你从头到脚全身心的注意力一定都集中在如何写好项目报告这件“事情”上,你满脑子想的一定都是如何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什么呢?因为,领导不带任何个人“情绪”。所以,你也不带任何个人情绪,而是客观地做事。换一种态度:如果领导火冒三丈怒不可遏,面目狰狞地训斥你:“跟你说了多少遍,项目规划里必须分析可行性?还有,预算里怎么又忘了专家咨询费?”语气中明显带着抱怨和不满。更有甚者,把陈述事情转移到进行人格攻击,领导气势汹汹冲过来,指着你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你看看你写的什么报告?狗屁不通?还大学生呢?小学还没毕业吧?……” 在这样紧张的氛围中,请问,你还会想着如何写好项目报告这件“事情”吗?你还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吗?显然不会,因为领导带着个人“情绪”,而你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领导的“情绪”上了!现在来看看后果:第一.情绪传染领导的抱怨、不满、批评和指责,原本的目的是激励你更好地完成工作,结果呢?这恐怕根本不能激起你的反省和自我检讨,而是,激起了你的愤怒,也许还会不幸成为“导火索”,引爆你内心深处积压的负面情绪。也就是,A的情绪引起了B的情绪。第二.推卸责任在温和的氛围中,你会集中精力做事情、你会想办法解决问题,但是相反,在情绪化的紧张氛围中,你也许会找各种借口去推卸责任。比如,“还骂我?哼,你就给我三天时间,总是事到临头才交代下来,怎么不早一点通知啊?”“要不是小李的财务预算没写全,我也不可能搞错?”“嫌我做的不好,下次你自己做!”也就是,面对A的愤怒情绪,B会推卸责任。第三.偏见从领导怒吼的第一秒钟开始,你的直接反应就是“领导的脾气可真大”。随着训斥的暴风骤雨席卷而来,你可能还会进一步对他产生偏见:“动不动就发这么大火。”这个评价将会影响你和他以后的相处方式。也就是,A的情绪,让B对A产生了偏见。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