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333今日阅读:61今日分享:18

进入中国茶的世界 从多方面让你了解茶

茶像个隐士,沉稳内敛不多话,让人看不清他的真面目,静静等待有心人或有缘人与他对话,若是遇到了知心人,那么,这位隐士将会散发出一身芬芳与甘醇,让你如沐春风。茶隐士,并非摸不透看不着,更不是一般人所戏称的「乌面贼」,只要了解他的内在与外在情境,那么,跟这位茶隐士交朋友,一点都不难,内在因素,就是茶的品种。外在因素,就是影响茶品质的天、地、人三元素。茶的品种就茶的品种来看,许多喝茶的人可能永远都弄不清楚,原来品种已经带领口味的认同,品种的特点是品饮者辨识口感的要素,这也是影响茶风味的重要因素。尽管同一种茶种可以制成许多不同的成品茶;而一般的茶包装上面所写的茶叶名称,是已经制成的成品茶,跟茶品种没有绝对的关系,例如:乌龙茶种可以做成包种茶,也可以做成乌龙茶。同样的茶树品种会超越地域的限制,可能在不同的茶产区被移植栽种。就像当初中国茶叶被移到台湾落地生根,成为今日台湾有名的特产。尽管如此,品种仍然是品饮者口感凭借重要线索。市售的茶种,光是名称就让消费者心慌慌。例如:包装上明明印着「高山茶」,但冲泡品饮之后,发现根本是低海拔地区所产的茶叶;或是茶罐标明「冻顶乌龙茶」,喝了一口还不知是从越南来的边境茶。目前茶叶市场并未对包装品名作严格规范,茶包装与内容物往往不相符合,标示名称并不可靠;唯有透过对茶汤口感与茶叶品种的连接,才能清楚辨识好茶。我再次强调:单就茶品种来看,来自不同的茶区的同一茶品种,在不同的土壤环境和天候情况生长,可经由制茶技术,调整至任何成茶形态。以福建安溪出产的「色种」茶树种为例,可以制造出安溪铁观音的滋味,又可以透过烘焙的方式,制造出台湾木栅铁观音的口味。若非你对品种与口感连结有所认识,你就分不出来品种的差异,可能就花了冤枉钱买到以「色种」仿制的铁观音。同一茶品种,可以依照市场的需求,被制成不同的口味,从清香到浓郁、从轻烘焙到重烘焙无一不可;口味的不同来自制茶技术的差异,通常是买茶人的疑惑所在。我认为首先要了解茶品种,才不会掉入茶名称或是价格的陷阱里。同样是乌龙茶品种,可以做成如少女般清新的包种茶,也可以做成如成熟妇人风韵的乌龙茶,其间的关键在于下列的外在因素:天(气候)、地(地理环境)和人(制茶技术)。首先说明地理环境对于茶树品种的影响。产地的影响影响茶风味的主要因素除了品种之外,最重要的就属产地。由于茶产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天候状况、土壤结构的差异,都成为影响茶叶先天质地,形成茶汤特殊口感的外在因素。尤其是表现在高档的茶品上,产地的特色已成为重要卖点与影响价格的关键,对于一般品饮者来说,口感对味、价格合理更重要。事实上,进入品茶堂奥的捷径,就是从了解产地特色如何影响茶汤滋味开始。茶树生长的地理环境,直接影响茶汤品质。在我的品茶经验中,对味关系有迹可循——高海拔的茶区,由于日光充足、日夜温差大,表现在茶汤上的特色是:清香和细腻的回甘;低海拔的茶产区,温差相对较小,茶汤特色是:湿度较高,香气清淡,韵味短浅。例如,同样是软枝乌龙茶树品种,因为种植茶区海拔高低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口感。同样是南投县茶区,同样将软枝乌龙茶树种在一千六百公尺的阿里山,茶汤带有花香;种在五百公尺的民间乡,茶汤则呈现果香。茶靠土而生,海拔高度直接影响茶的品质,而不同土壤更会影响茶汤滋味。茶树直接吸收土壤元素养分,同样的树种种在不同的土壤里,也会产生不同的香韵。例如,铁观音茶树种在福建安溪,当地土壤以红黏土为主,该茶区的铁观音茶汤会让牙龈生津有「官韵」;若种在台湾木栅,吸收了黄黏土的茶叶表现出的滋味就偏酸。不同地区土壤所造成的滋味影响,就是评鉴茶汤的重要依据,这就是俗称的「山头气」。上述差异,是产地特色的通则,针对高级茶叶的细分,相差数公尺的茶区,口感滋味就大异其趣。同样是阿里山茶区,同样是软枝乌龙茶树,种在樟树湖就产生独特的岩石般的韵味;而种在石棹乡却少了岩味,多了一份黏土种植出来的柔顺滑口感觉。天候与采茶季节茶汤滋味,受采茶季节影响。由于茶叶品种会因每一季的天候差异而展现出不同的风味,因此每一季所产的茶叶品质会不尽相同,泡出的茶汤就会受到影响。综观春夏秋冬四季的茶叶品质:春、冬两季被认为较优,而夏、秋两季次之,茶价则与品质成正比。以下就台湾乌龙茶为例,说明采茶季节与茶汤口感表现。春茶:指的是二月到五月之间(立春之后立夏之前)所采收的茶。茶树经过冬天的休养生息,茶叶饱食了土壤与天候的酝酿,茶汤充满鲜嫩气息。夏茶:指的是五月初到八月初(立夏之后到立秋)所采收的茶,这时温度高日照长,茶叶长得快,茶汤喝起来活泼奔放。但有例外:俗称「东方美人」的白毫乌龙却是在六月采收品质最佳,因为天气闷热招来浮沉子啃咬茶叶以致发酵,独具蜜香。秋茶:指的是八月初到十一月初(立秋到立冬)所采收的茶。因为昼短夜长,温差加大,香气变浓,茶汤滋味带有麦香,就是俗称的「秋香」。冬茶:采收时间在十一月初到十二月底(立冬到冬至)。低冷的温度造成茶叶肥厚,贮存了丰富的养分,茶汤滋味带有浓郁蜜香,尾韵绵密香甜,冲散了冬季里的萧瑟。介绍完了台湾的部分,进一步看中国茶。虽然季节相同,因为纬度不同,台湾与大陆所指的春茶还是有所差异。季节因素当然影响茶汤口味。不同的茶区的采茶时间也会因当地的纬度或气候而不同,例如南投的玉山茶产于海拔一千两百公尺到两千公尺,当地春茶是在五月中旬采摘,此时在平地却已经是夏茶的季节了。又如台湾的春茶一般在清明节后方可采摘;但大陆地区的绿茶却要在清明之前采摘才是最佳的。有时采摘时间差了一天,品质就大不相同,价格也有所差异。讲究茶的人,还会讨论所买的茶是在立春后第八十七天或八十八天所采收的!只是一日之隔,真有必要斤斤计较?当然,地理环境加上天候和人为的制茶技术环环相扣,都是影响茶好坏的变因。人为制茶技术制茶技术是科学,更是艺术。在实际操作中,却难用科学的量化加以衡量。而制茶加工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原料本身的部分性质,适应特定需要,并方便保存。制茶技术对于茶叶的重要性,在于控制茶青的发酵程度,而让茶叶发酵的目的,是为了让茶叶散发特有的香味,以及产生香气的高低和滋味的厚薄。例如采茶时,阳光的强弱、云雾的厚薄、温度的冷热、吹南风或刮北风、茶区的向阳或背阳,以及制茶场的规模大小、制茶场里的空气流通情形等,都会影响成茶的品质。因此,懂得控制这些看起来微妙的变动因素,就落在制茶师傅身上。制茶师傅的养成,除了本身得具有敏锐感官的天分,还要靠后天的教育传承,才能掌控各种变动因素,做出好茶。制茶师傅就如同餐厅的大厨。同样的菠菜,好的厨师炒出来既脆又甜,不到火候的师傅则将菜处理的既黄又苦。好比同样从一区茶树采摘下来的鲜叶,在制茶的工序中是要拿去晒太阳,让叶中的水分减少,促进发酵活动,一产生香味称为「日光萎凋」。经验老到的制茶师傅会精准知道,晒多久会得到最好的效果与香味?或是依照环境中温度与湿度的变化,来决定曝晒的时间。经验不足的制茶师傅,却可能让茶叶晒昏头,早早夭折;或是曝晒不足,茶汤喝起来滋味淡薄,且带有一股青草般的臭青味。制茶的工序,具科学原理,却又难以量化,必须凭着经验法则,与现场情境的变化而做机动调整。这种制茶的「难言之处」,正是中国茶叶无穷魅力之所在!因此,懂得茶的人常以拥有出名制茶师傅所制的茶叶为荣!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