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871今日阅读:186今日分享:38

宋代铜镜为何往往不被藏家重视?宋代铜镜的特点

宋代及其以后的铜镜往往不被藏家重视,原因大致是因为这个时期的铜镜无论是从材质、纹饰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确实已经无法和汉唐铜镜同日而语了。宋代铜镜虽然有无法弥补的历史缺憾,但若从历史文物价值、社会经济文化研究等方面考量,仍应该占有一席之地。宋代铜镜的特点
方法/步骤
1

铜镜多仿造宋代崇尚复古,铜镜多仿造汉代日月镜、昭明镜、画像镜和隋唐秦王镜、花鸟镜、双凤镜等题材。但是铸造铜镜的材质已经出现明显变化,其化学构成由汉唐时期的高锡青铜演变为高铅青铜,即含锡量降低,含铅、锌量增加,故宋代铜镜多为黄铜质地,黄中闪红色,胎薄质软,且韧性增加,宁弯不断,与汉唐铜镜的厚重大气、宁断不弯、易碎残断形成鲜明对比。

2

纹饰较模糊此时铜镜的铸造已经由汉唐时期的范法铸造变为翻砂铸造,由于材质粗糙,翻铸而成的镜纹多模糊不清晰、线条粗、不流畅,比较呆滞,缺乏汉唐铜镜清晰利落、动感美、艺术美等特点,且纹饰图案常常通过细线浅雕的手法表现。

3

细部有差异尽管宋代仿镜和汉唐铜镜造型基本相同。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宋代铜镜和汉唐铜镜其实还是有明显的区别。如宋代铜镜将唐代铜镜的八出菱葵弧改为六出菱葵弧,将汉唐铜镜的大钮改为小钮,钮顶渐平,镜缘里外有坡度,外薄里厚,已经失去汉唐铜镜的圆浑厚重和规整。

4

锈色显不同汉唐铜镜锈色坚固厚实,镜体沉重,铜锈与镜体粘连为一体不易分割,入骨锈较多;宋代铜镜锈色往往薄而不坚,绿而较深,且常见绿漆锈,有的由于含铅量和杂质较多,锈色甚至显得较浅浮。

5

外形多变化中国铜镜在唐代以前以圆形为主,极少有方形。到了宋代,除了常见的圆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等外,还出现了亚字形、六边形、柄形、长方形、鸡心形、盾形、钟形、鼎形等多种形式。形式变化虽然增多,但是有的铜镜外形与内容似乎很不协调,显得非常单调乏味甚至有僵硬感。

6

题材趋单调宋代铜镜题材比较简单,素镜在五代十国和宋代墓中出土较多,使用广泛。另外大致有人物故事镜、花卉镜、动物镜和铭文镜等题材也较容易发现。北宋和南宋初期,花卉镜比较流行。南宋中后期,各式铭文镜较多,其中商标铭文镜更为盛行,最具有典型性的有湖州镜、建康镜、饶州镜、成都镜等,其中尤以湖州镜出土最多,也最具有代表性。这类商标铭文镜的大量出现是宋代铜镜最重要的特征,同时能间接地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竞争的加剧。

7

精品铜镜少宋代铜镜材质和制作多欠佳,存世和出土量虽较大,但是真正具有较高收藏价值的却不多。其中以官方铸镜(如北宋咸平三年缠枝四花镜,直径22厘米)、具有特殊题材和意义的铜镜(如宋代蹴鞠纹镜)和直径超过20厘米以上的精美头模人物故事铜镜等,均可堪称宋镜中的精品,这类铜镜也往往是藏家们趋之若鹜的热点。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