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36今日阅读:193今日分享:47

培养孩子有担当,首先得父母不苛责

2011年,引起许多人震惊的莫过于西安音乐学院大四学生药家鑫撞人又杀人致死的案件。21岁的药家鑫是西安音乐学院钢琴系的高材生,他长得白白净净,有一双修长柔软的手,可正是这双能够在钢琴的琴键上弹奏出美妙流畅的旋律的手,让他犯下了人生路上的致命错误。在开车不慎将一位年轻的女性撞倒后,他不是勇敢地承担责任将受伤女性送进医院救治,而是抽出了随身携带的尖刀,刺向了那个在他的车轮下呻吟的女子,直到那个女子停止呼吸他才停下。案发后,公安局找到药家鑫了解情况,他却面不改色心不跳地撒谎,说这件事跟他无关,直到几天后迫于压力他才在父母的陪伴下,到公安局自首。死于药家鑫刀下的女子张妙是一位只有27岁的年轻母亲,她的儿子才3岁,却永远地失去了妈妈,而这场意外的发生仅仅起源于一个看上去非常普通的交通肇事。事后有很多记者采访药家鑫,这个看上去瘦弱文静的男孩,说他杀死张妙的唯一理由便是不想给父母添麻烦,不想让人知道是他撞了张妙。他以为用这样的方式便可以使自己逃脱法律的制裁,却不知反而把自己送上了一条愈行愈远的不归路。此案的恶劣性质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2011年5月,药家鑫被判处死刑,并立即执行。一个即将大学毕业的音乐学院的高材生,音乐梦戛然而止,人生在21岁画上了句号。药家鑫被执行死刑告慰了受害人张妙的家人,伸张了法律的正义,也让这一备受社会关注的案件尘埃落定,但在我看来,对于药家鑫悲剧命运的讨论并没有结束。药家鑫案到底给了我们这些为人父母者什么样的启示?在父母的眼里,药家鑫聪明、有才华、听话,偶尔会有一些叛逆。而药家鑫的父母像所有的中国父母一样,为儿子承担了一切。从小到大,儿子需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用功练琴,考上父母希望他能够考进的音乐学院。药家鑫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意见并不统一,母亲总觉得父亲要求太严格,父亲则觉得母亲有些宠溺孩子,夫妻俩经常为孩子的事争吵,这造成了药家鑫沉默寡言,有事不愿和父母沟通交流的习惯。药家鑫的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值很高,要求也很严厉,但是,他跟儿子之间也常常是命令与被命令的关系,儿子犯了错误他不是耐心地与他沟通交流,而是给予严酷的体罚与苛责。在法院庭审的现场,药家鑫几次含泪说起,父亲为了惩罚他,把他关在地下室里几天几夜不让他回家的情形,当时的那种恐惧与孤独,给他的身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也使他养成了惧怕父亲的心理,而正是这种心理让他的青春期都是在压抑与郁闷中度过的,他的人格也在这种压抑与郁闷中慢慢有些扭曲。也许正是父亲对他粗暴简单的教育让他产生了这样一种心理,犯了错误只要可以蒙蔽过去便能够免去惩罚,在父母重技能而轻品格的教育下,药家鑫的心里缺少正义与良知的信念,也没有明确的是非观,甚至连最起码的法律意识都不具备,这直接导致了他在犯了错误以后更加错误的选择,缺乏担当意识,没有责任感的他,天真地以为把车轮下的张妙杀死,就是解决问题了,就不会给他父母添麻烦了。我相信他的潜意识里一定还会有这样的想法,那就是父亲不会知道他犯下如此严重的错误,而他就会逃过父亲的严酷惩罚。年轻的药家鑫因为他的无知和愚蠢,葬送了自己的前程,也让许许多多的人对这一代的年轻人产生了信任危机,而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们,又该有什么样的反思呢?2011年10月13日,发生在广州的“小悦悦”事件,再一次凸显了缺乏担当与责任感教育的社会,会让人痛心到什么地步。只有2岁,正在蹒跚学步的女孩小悦悦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被几辆车撞倒、碾压。小悦悦倒下后,陆陆续续又从她身边过去了十几辆车,竟无一人停下车,下去查看倒在血泊中的小悦悦的情况,最后,还是一位拾荒的六旬老妇,上前抱起了已经奄奄一息的小悦悦,并求人把女孩送往医院抢救。但是,小悦悦在医院停止了呼吸,永别了她的父母和这个对她如此冷漠的“世界”。更令人气愤的是,小悦悦的悲惨遭遇在媒体上揭露后,那些事件的当事人竟无一人出面承认,而那位最先把小悦悦撞倒的面包车司机竟放言要举家迁徙,让谁也找不到他的踪影。“小悦悦”事件的发生,看似是一场意外,但绝不是一件偶然独立的事情,正像药家鑫的犯罪,看上去有些突然,也有它必然的轨迹。公民道德的集体下滑,责任感教育的长期缺位,造成了目前社会上一些无法让人接受的现象出现,这无疑让我们看到了责任感教育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培育孩子的担当意识,引导孩子建立起自己的责任感体系的教育迫在眉睫。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