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628今日阅读:126今日分享:42

表演戏剧的间离方法又称

表演戏剧的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间离理论是布莱希特为推行“非亚里士多德传统”的新型戏剧而在“戏剧结构、舞台结构和表演方法等”方面所做的一系列改革实验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叙述体戏剧所特有的特征。国内长期以来总倾向于将间离理论视为一种表演方法。指让观众看戏,但并不融入剧情,这是布莱希特专门创造的一个术语,叙述体戏剧运用的一种舞台艺术表现方法,为德国戏剧革新家布莱希特所创造和倡导。间离效果这种表现方法的意义在于:“让观众对所描绘的事件,有一个分析和批判该事件的立场”,调动观众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进行冷静的理性思考,从而达到推倒舞台上的“第四堵墙”,彻底破坏舞台上的生活幻觉的目的,突出戏剧的假定性。在表演艺术上,间离效果要求演员在感情上与角色保持距离。为此,布莱希特提出了演员的双重形象作为叙述体戏剧表演论的核心,把演员与角色的矛盾表现为一种外部对立的二元状态。他以美国名演员劳顿扮演伽利略的角色为例,指出:“演员在舞台上有双重形象,既是劳顿,又是伽利略,表演者的劳顿并未在被表演的伽利略中消失”,观众一面在欣赏他,一面自然并未忘记劳顿,即使他试图完全彻底转化为角色,但他并未丢掉完全从角色中产生的他的看法和感受。”换言之,演员扮演角色,不该把自己放在角色的地位上,而应把自己放在角色的对面,这就是演员和角色的距离。间离效果的舞台演出,演员表明自己是在演戏,观众是在冷静地看戏,演员和角色的感情不混合而使观众和角色的感情也不混合在一起,从而保持理智的思考和评判。叙述体戏剧采用的间离效果,大体说来有简单的和复杂的两种。简单的有:标语牌、歌唱、象征性的舞台布景、演员戴的面具、虚拟的表演动作和自报家门式的独白,等等。这些惯用的间离效果类似戏剧中的程式。复杂的间离效果往往贯串在戏剧的有机发展中,具有极大的艺术概括力,深刻挖掘戏的哲理性。如《四川好人》一剧,规定一个演员同时扮演性格互相对立的两个角色,则是种用意深刻的间离效果。又如《西姆娜之梦》,女工西姆娜的梦是戏剧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起着间离效果的作用。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