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978今日阅读:59今日分享:29

伤仲永重点字词翻译

1、伤:哀伤,叹息。2、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是王安石外祖父吴玫的家乡。3、隶:属于。4、生:生长到。5、识:认识。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6、求:要。7、异:对······感到诧异。8、借旁近:就近借来。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与:给。.9、养:奉养,赡养。收族:团结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10、一:全。11、指:指定。就:完成。12、文:文采。理:道理。13、邑人:同(乡)县的人。奇:对······感到惊奇(奇怪)。14、稍稍:渐渐。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宾,本文的意思是状语。15、乞:求取。16、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利,认为······有利可图。17、日:每天。扳(pān):通“攀”,牵,引。环:四处,到处。谒:拜访。18、明道:宋仁宗赵祯年号(1032-1033)。19、从:跟随。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20、前时之闻:以前的名声。21、复:又,再。22、泯(mǐn)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众人,常人。23、王子:王安石的自称。24、通:通达。悟:聪慧。25、受:接受。天:先天。26、贤:胜过,超过。于:比。材:同“才”,才能。27、卒:最终。28、于:被。不至:没有达到要求。至,达到。29、彼其:他。30、已:停止。耶: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天圣三年(1025),方仲永无师自通,提笔写诗,震动乡里。明道二年(1033),与方仲永同龄的王安石跟随父亲回金溪探亲,在舅舅家遇见了方仲永。他请方仲永作了几首诗,但他有些失望,因为“神童作家”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聪明。康定元年(1040),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亲。此时方仲永已做回了农民。庆历三年(1043),王安石从扬州回到临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写下《伤仲永》一文。赏析:这篇文章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受之于天虽异,但还得受之于人,否则就将复为众人,进而说明未受之于天者,本来就是众人,如果不受之于人,恐怕连作“众人”也难,而且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表现了王安石早期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文题为“伤仲永”,文中却未见一个“伤”字,然而全篇写的正是一个“伤”字。而此文契合照应不在形式上而在内容中。这篇议论文,先叙后议,在事实叙述的基础上立论,事实成为立论的依据。第一、二两段只叙不议,为第三段的议论服务,后面的议论,集中强烈,言简意赅,如画龙点睛,使前面所叙的事实立即升华具有典型意义。全文仅二百字,叙事之简洁。说理之透彻,安石散文风格在此已露出端倪。参考资料来源:-伤仲永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