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961今日阅读:99今日分享:20

三叉神经痛:[1]风寒痹阻型针刺疗法

疼痛多起于一侧的上领支或下领支,眼支比较少见。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呈阵发性短暂剧烈疼痛,患者叙述为刀割样、闪电样、撕裂样或烧灼样疼痛。每次疼痛持续数秒到数分钟,每夭可能发作多次,并逐渐频繁,而在间歇期不痛。严重时,可伴有面肌的抽搐和结膜充血、流涎、流泪等症状。发作期中触及面部某些区域时,特别容易引起疼痛发作,例如上唇、鼻翼外侧、下唇及舌的边缘。患者常因此不敢刷牙、洗脸和进食。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多呈持续性疼痛,伴有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异常体征,如角膜反射迟钝或消失,对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病因病机】       风寒之邪侵袭阳明经络、高巅之上,唯风可达,风邪升发,易犯头面,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凝滞,气血痹阻,遂致面痛。       由于阳明火盛,邪热犯胃,循经上炎而致,正如《景岳全书》中所说;“火邪头痛者,虽各经皆有火证,而独唯阳明为最,正以阳明胃火盛于头面,面直达头维,故其痛必甚,其脉必洪,其证必多内热。”       素体虚弱,形质消瘦,或脾胃虚弱,纳食甚少,不能生化精微,津液来源不足,致使阴虚阳亢,虚火上升而致面痛。正如王肯堂所说:“面痛属火……暴痛多实,久痛多虚。”       现代医学认为,木病有原发性与继发性的区别。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了。多数人倾向认为:三叉神经根受到机械性牵拉和压迫,是本病最可能的原因;主要病理变化为髓鞘病变。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常见于小脑脑桥角肿瘤、三叉神经节肿瘤、血管瘤、蛛网膜炎等所致。       本节介绍【风寒痹阻型】:     【主证】一侧面部阵发性剧痛,痛如锥刺、刀割,痛处拒按,遇寒痛甚,得热痛减,多有面部受寒因素,苔薄白,脉浮紧。     【 治则】祛风散寒,通经止痛。
工具/原料

一次性针灸针,75%医用酒精、棉签

方法/步骤
1

75%酒精常规消毒。

2

攒竹,泻法。       攒:聚集也。竹:山林之竹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湿冷水气由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睛明穴上传而来的水湿之气,因其性寒而为吸热上行,与睛明穴内提供的水湿之气相比,由本穴上行的水湿之气量小,如同捆扎聚集的竹杆小头一般(小头为上部、为去部,大头为下部、为来部),以此得名。小竹名意与攒竹近同。【取穴】在面部,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解剖位置】有额肌及皱眉肌;当额动、静脉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3

四白,泻法      四白穴意义:胃经经水在此快速气化成为天部之气。【取穴】位于面部,双眼平视时,瞳孔正中央下约二厘米处(或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解剖】 在眶下孔处,当眼轮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间;有面动、静脉分支,眶下动、静脉有面神经分支,当眶下神经处。

4

下关,泻法【取法】位于头部侧面,耳前一横指,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张口时隆起,闭口取穴。下关穴意义:胃经提供头部的气血物质在此分清降浊。【解剖位置】当颧弓下缘,皮下有腮腺,为咬肌起始部;有面横动、静脉,最深层为上颌动、静脉;正当面神经颧眶支及耳颞神经分支,最深层为下颌神经。

5

外关,泻法外,外部也。关,关卡也。该穴名意指三焦经气血在此胀散外行,外部气血被关卡不得入于三焦经。本穴物质为阳池穴传来的阳热之气,行至本穴后因吸热而进一步胀散,胀散之气由穴内出于穴外,穴外的气血物质无法入于穴内,外来之物如被关卡一般,故名。【取法】位于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手脖子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与正面内关相对)。【解剖】在桡骨与尺骨之间,指总伸肌与拇长伸肌之间,屈肘俯掌时则在指总伸肌的桡侧;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和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及掌侧神经。

6

合谷,双侧泻法合,汇也,聚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合谷名意指大肠经气血会聚于此并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场。本穴物质为三间穴天部层次横向传来的水湿云气,行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位处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肌肉间间隙较大,因而三间穴传来的气血在本穴处汇聚,汇聚之气形成强大的水湿云气场,故名合谷。【取法】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再介绍一种简易找法: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        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解剖】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一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拇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部,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7

上述各穴进针得气后,用提、插、捻转补泻法,留针30分钟。亦可对各穴采用指压刺激法。

注意事项
1

针刺过程中如出现晕针或断针,可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急救。

2

孕妇慎用,晕针者禁针。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