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637今日阅读:82今日分享:48

如何基本的了解中医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古人在观察自然现象中归纳出来,用以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思想方法。前人发现万物万象都有正反两种属性,这种属性是对立而又统一的.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就创立了阴阳学说,用阴阳这个名词来代表一切事物中所存在着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昼为阳,夜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等,并用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道理去解释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
方法/步骤
1

中医用阴阳学说来说明医学上的基本问题,从而成为中医理论的思想体系,它贯串在中医学中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药物等各个方面,构成了一整套合乎客观实际的医疗方法,灵活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

2

在生理方面: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也能用阴阳学说来加以解释。一般的说,阳的性质属于动,阴的性质属于静;阳有保卫体表的能力,阴有保守内部精气的作用。故在生理上,以阳代表体表皮毛、肌肉、筋骨等,以阴代表体内脏腑;并以五脏主藏精气为阴,六腑主司消化传导为阳。又从位置上分:上焦为阳,下焦为阴;外侧为阳,内侧为阴。从物质和功能上分:血为阴,气为阳;体为阴,用为阳。每一处都存在着阴阳的属性,用以说明生理的特有的性质和特殊的功能。

3

在病理方面:根据发病的部位和性质,区别表证属阳,里证属阴;热证属阳,寒证属阴。凡是机能衰弱,如少气、懒言、怕冷、疲倦、不耐劳动等多为阳的不足;物质的损失,如贫血、萎黄、遗精、消瘦等多为阴的不足。因而把一般症状分作四个类型,即阳虚、阴虚、阳盛、阴盛。指出阳虚的外面应有寒的现象,阴虚的里面应有热的现象;相反地阳盛的外面应该热,阴盛的里面应该寒。比如阳盛的症状为发热、口干、呼吸粗促、胸中烦闷;阴盛的症状为怕冷、四肢不温,甚至战栗;但有时阴虚的也能发生脉数、狂妄等类似热证;阳虚的也会有腹内胀满等类似寒证。概括地说,一切亢进的、兴奋的、有热性倾向的都归阳证,衰弱的、潜伏的、有寒性倾向的都归阴证。推而至于外科,阳证多是红肿发热,阴证多是白陷不发热。

4

在诊断上:如以脉诊来说,分有六个纲要,即在至数上分迟和数,体状上分浮和沉,动态上分滑和涩。数、浮、滑属于阳,迟、沉、涩属于阴;阴脉多见于阴证,阳脉多见于阳证。以舌诊来说,舌质的变化属于血液的病变,色见红、绛,乃是血热属阳,色淡或青,乃是血虚或血寒属阴;舌苔的变化多系肠胃的病变,燥的黄的属阳,潮的白的属阴。所以《内经》上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5

在治疗上:表证用汗法,里证用下法,寒证用温法,热证用凉法,都含有阴阳的意义。主要是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能现热象,重热能现寒象。所以,《内经》提出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等大法。

6

在用药方面:中药的药性主要是分别气味。一般以气为阳,味为阴。气又分四种,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味分五种,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故附子、肉桂、干姜等具有辛热性的称做阳药,能升能散;黄连、银花、龙胆草等具有苦寒性的称做阴药,能降能泻。此外,有芳香健胃作用的如砂仁、豆蔻等,也叫阳药,有滋养肝肾作用的如首乌、地黄等,也叫做阴药。

7

因为中药的药理,就是中医基本理论在中药学上的运用,所以,要深明中药的气味,必须首先了解中医的阴阳学说,然后才能结合辨证恰当地用药。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