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933今日阅读:138今日分享:33

中医内科辨证论治经验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根本法则。辨证论治,就是在临床时要把病证辨别清楚,然后再确定治疗方法。中医辨证论治,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整体观念人的身体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人与大自然,人与社会也是对立统一的整体,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互相斗争的统一的整体,就是说,在整体当中包含着若干矛盾。整体观念,就是从整体出发来对疾病进行分析、综合、观察和判断。在观察症状和判断病情时,要联系到自然气候的影响、地方风土的关系、生活环境的变迁、平素体质的强弱和饮食的嗜好,以及喜、怒、哀、乐等精神因素,然后再仔细审查精神、气色、脉息、症状等的变化,综合考虑.这就是整体观念。(内经)上叫做“天人合一”。这和董仲舒宣扬孔孟之道的“天命观”那个“天人合一”,性质上是不同的。二、治病必求其本治病求因,抓主要矛盾,即在若干症状中抓若主要症状(主要矛盾).分析病因,确定先后缓急,轻重主次,进行治疗。如重感冒.出现高热、口干、恶热、烦闷、睡眠不安和周身困痛等症状,哪个症状是主要的呢?高热为主。其余症状,都是高热引起的。此为正气旺、邪气盛。邪正相争的病理表现.伤风是主要原因,当以疏风为主,清热为辅。又如内伤的体质.外感风寒.出现发热不恶热,反恶寒;口不渴,或渴饮热汤等症状,则以温中为主,或温中兼解表。若里:于表,则当温里.不可兼表;表重于里,则当先表后里;表里同病,则当表里兼治。三、辨别假象凡病必有症状表现,.‘阴证必寒”,“阳证必热”。但往往在疾病严爪的时候.出现反常现象,即“亚寒则热”,“重热则寒”。“敬寒则热”为“阴极似阳”.“阴盛格阳‘,,“内真寒而外假热”。《伤寒论》:“少阴病,利清谷,内寒外热,身反不恶热,其人面必赤.四逆汤主之。”“重热则寒“为“阳极似阴”、“阳盛格阴”.“内真热而外假寒”。《伤寒论》:“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可见,真假之辨,倘有差误.死生反掌。四、调整机体,保持相对平衡正常人体的各项机能,是相对平衡的。但也和其他事物一样,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平衡。平衡状态是析时的、相对的,而不平衡则是经常的、绝对的。从不平衡到平衡.又从平衡到不平衡,循环往复不已,乃能保持整体的健康。因此,人体机能不能过于亢奋或过于衰退。过于亢奋为阳盛,过于衰退为阴虚。’‘阳虚则阴必盛,阴虚则阳必亢。”这就造成“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的偏盛现象。所以,在治法上要“调和阴阳”,使机体平衡协调。如大出血、或大吐、大泻、失水的病人为阴不足.但严重时,会导致阳气虚乏,冷汗淋润,脉微细或虚而大,四肢逆冷等亡阳现象,甚至死亡。治法应阴阳兼顾。若单纯滋阴则阳气脱,单纯固阳则阴液更伤。所以,脉细阳虚的血44病人,用当归四逆汤;产后自汗不止.用当归补血汤;阳明腑证,神气衰减的病人,用人参白虎汤等,都属于“阴阳兼顾”,保持相对平衡的法则。五、异中有同,间中有异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同是一种病,但由于生活条件和体质上的差异,治法就不一样;同是一种病,但症状有许多差别;不是一种.病。而症状又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些症状,在临床上也是常见的。例如:“五饮病”,虽有留饮、悬饮、水饮、支饮、滋饮之分,但都是脾虑运化失职所致,治法均以理中为主,此为’‘异中有同”。又如:咳嗽是各经皆有的共同症状,但咳嗽的同时往往并发许多不同的症状,如呕吐、失气、喘促、有痰、无痰、痰应、痰不应、不能平卧等等,治法也就不同了。又如。怒气伤肝和湿邪困脾.部能使人胸腔痞闷.而肝病的结果.会发生阴.阳厥。脾病的结果会发生水肿。治疗上,肝病应疏肝理脾,脾病则应健脾行水。又如,同是便秘,有阴秘、阳秘之分.治法也就不同。这些都是“同中有异”。六、掌握病机掌握病机,即掌握疾病发生后一系列病理机转问题。首先应注意的是“整体有病,局部表现”,还是“局部病变,影响整体”?“缓则治本,急则治标”.“损有余,补不足”,“制其胜.扶其衰”.“正气在内.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不治其虚,安问其余”。根据这些原则精神,随时应注意“扶正除邪”,不能“释邪攻正”。“扶正除邪”的目的在于“除邪”,邪去则正安。但又不可“畏攻而养病”.造成“养痈贻患”.必要时,仍应以“除邪而扶正”,这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统一。七、增强体质.靠生理机转抵抗病邪医家病家都不能光药物力量除尽病邪,要靠病人的生理机转抵抗病邪。应以调理脾胃、增强体质为主。又要注意“矫枉过正”。如应攻下之症,根据体质情况,可中病而止。如攻下太过.则元气随邪仪俱散。如大便闭塞的实热证,下太过.则会引起肠胃失调,消化不良服溢补药也是这样.久服、多服则会造成新的偏胜和新的不平衡。八、不能固执陈方以治活病历代的中医,址然立了许多方剂.但又强调不能固执陈方以治活病。所以有“一方多治,一病多方”的立论。必须凭证凭脉用药.临证时加减变通。六脉一部,或大或小之间.便有生克胜负之别;一方分.或加或减之中,便有轻此重彼之殊。“兵无常势.病无常态”,随时变化,所以要认真观察病情的变化,像打仗一样.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要集中力量打歼火战。古人立方,分最重而药味少,臂如梢兵突击一线,则可破垒擒贼.就是掌握了敌悄,像“奇袭白虎团”一样.尖刀亢人,克敌制胜。当医生,也像指挥员在战争舞台上,可以演出许多有声有色的活剂来。九、治未病.不治已病毛主席制定“预防为主”的方针,古人‘’治未病,不治已病”就是预防为主的意思,就是医者不光是治病于已发生之后,而尤其是要预防疾病千未发牛之前‘这就是预防为主的积极竞义。如果不管预防,只是治病于已发生之后,就是消极的治疗了。治疗本身,也属于预防,因为治好了病,可以防止疾病的蔓延。所以,对于疾病,要早治,尤其要旱防。十、环境因素和精神因素对于疾病的影响历代中医,认为致病因素概括起来有三大项,即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三因论》。内因.即喜怒优思悲恐惊这七情为病;外因,即风寒转湿操火这六淫为病;不内外因.即刀枪跌打、虫冉叮咬所伤而致病。认为内因既是致病因素之一又作用于整个疾病过程,对整个病程都有一定的影响。如:情志抑郁,久则成为郁证;怒气则伤肝,盛怒暴急,往往使病清恶化等。“三气周瑜”就是显署的例子。所以,古代行医,治妇科病.先问,是大老婆还是小老婆。得宠与失宠,病情变化就各有特殊。故立逍遥放、归脾汤、四七汤等方治之。要求病人达观舒畅.恬淡虚无,保持思想活动正常,精神愉快。“梢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这个意思。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