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言展示
当前在线:1293今日阅读:84今日分享:32

如何分析先秦儒学思想?

本文以孔子为代表讲述。儒家思想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主流,自孔子开端,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先秦儒学即为第一个阶段,先秦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三个:孔子、孟子和荀子。
工具/原料
1

大脑思考

2

用眼看

方法/步骤
1

一、 孔子的思想首先了解孔子生平: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总体思想:孔子正是生活于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诸侯混战,“天下无道”,社会动荡不安,而思想领域,西周以来的天命神权观念已经动摇,维护社会制度的周“礼”也已崩溃。但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战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现实,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样创造出一个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过天启和神谕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孔子认为礼崩乐坏、社会无序的原因主要原因在于就在于人失去了一种内在的道德自觉,所以提出自己的以“仁” 为核心的思想主张,以维系社会秩序。那么“仁”是什么呢?仁就是一种道德观念,而且是个人内在的、自觉的道德伦理意识,是内在的道德自觉,”为仁由己。”这是一种道德的最高境界,是道德的最高精神。他认为没有内在的道德自觉,礼就失去了作用,所以以'仁'释礼,把社会外在规范化为内在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联系现实:女童连遭2辆车碾压 十余名路人见死不救 广 东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妈妈。小悦悦已死亡。 进一步思考:“仁”就是内心的自觉,就是内心的“道德意识”,代表“道德的主体性”,它堂堂正正地站起来,人才可以堂堂正正地站起来。人站起来,其他一切才可随之站起来,人站不起来,那么一切科学、道德、宗教、艺术,总之,一切文化都无价值。这是中国思想的核心。礼是具有强制性的客观的制度和规范,不仅是森严的等级制度,还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需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是维系社会良好风气的道德规范。仁是主观的道德修养,是内心自觉,二者互为因果,内在控制和外在控制相结合,才能真正使人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也才会使社会秩序和谐有序。这就是孔子思想的整个主旨。

2

二、以仁为核心的修养方法(一)仁的实质“爱人”EG:四川大地震中的抗震救灾正是反映了孔子的“爱人”的精神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 孔子这种“爱”是有等差的爱,“亲亲仁民爱物”。这种爱与基督教的“博爱”、墨子的“兼爱”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但这种爱更有现实根据。(二)爱人的根本之道(“忠恕之道”,亦称“体仁之方”)EG: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主任李正云表示,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大头”,极端个案只是极少数,但过度竞争、文化差异、生活习惯不同、缺乏包容等却导致学生之间矛盾不断。因此,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仅依靠高校心理部门,更重要的是家长、中小学从小就要进行良好的引导,在幼儿、少年时期,就种下一颗心理健康的种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里强调的是一种宽容精神与沟通理性,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三)孝悌为仁之本养志之孝对我们来说就是自己努力认真过好每一天,做最好的自己。为企业做出业绩,取得工作上的成就,在社会上立足,这时最幸福的就是父母;而如果我们没有出息,最痛苦的也是父母呀。(四)仁的实现途径—为仁由己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全面的修养规范的人,为人的修养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和标准,为一个人如何做人提供了方向和坐标系。他提出的道义原则,仁爱忠恕原则,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中国文化可大可久的依据,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士人知识分子的人格典型。三、孔子的天命观命就是命运。孔子则是指天命,即天的命令或天意。它被看作一种有目的的力量。但是,后来的儒家,就把命只当作整个宇宙的一切存在的条件和力量,它们在人类能控制的范围之外。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指适中,中和,不偏不依,无过无不及的标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就是哀乐情感的中道表达。“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是性情、仪表上的中道。  ”礼之用,和为贵“。“礼之用,和为贵。”“礼”是条文,看似形式。便在执行礼的条文时须达到“和”之境界。“和”指无过无不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运用礼时切不要死守条文,而要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作些调整,做到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群众满意。这也正是协和万邦、民族共存,文化交流融合的基础。  四、中庸之道中庸,用当代人的思维方式来解释就是指适当、适度。这是人对待人生的态度,对调节人的生活方式、规范人的道德行为,追求事业的成功都有很大的作用,防止偏倚,保持中和态度,对当代人心理平衡更是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推荐信息